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全科医生培训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和脱位

2012-03-02
 
扬州市中医院 卢伟民
 
“上世纪 60 ~ 80 年代,80% 的骨折不用手术而以中医接骨法治疗,而现在 80% 的骨折改用手术。中医接骨法仅在农村、乡镇医院或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才见使用,连中医院的骨伤科都很少用中医的方法接骨了。可以说,当年红红火火的中医骨伤科现在已被边缘化。如何继承优良传统,使中医骨伤技术不至于失传,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中华中医骨伤科是公认的我国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前不久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骨伤科已有 2000 多年历史,形成了骨折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练功和内外辨证用药的系列治疗方法,尤其是上世纪 60 年代在尚天裕教授带领下,我国医务工作者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知识,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新的骨折治疗观及方法,使 90%的骨折无需手术也能治愈,而且愈合时间较手术疗法缩短 1/3 ~ 1/2,医疗费用降低 30% ~ 50%,并发症减少到只有0.04%。在当时中西医结合热潮影响下,简便验廉的中医骨伤疗法占据了我国骨科治疗的大半壁江山,不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外国同行也将其视为“中国神奇的技术”而趋之若鹜,积极学习和应用。   西医骨科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随着麻醉、止血、无菌操作三大突破,骨折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应运而生,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到上世纪50 年代,AO(手术复位内固定)学派设计出全套内固定用具及手术器械,几乎对全身骨折都可实行内固定。与中医骨科功能复位、相对固定特点不同的是,他们更强调骨折要达到解剖复位,要有坚强的内固定。目前,这种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法已占领我国骨折治疗 80% 以上的市场,连大大小小的中医院也普遍使用内固定技术。
夹板的材料和制作要求
1.1  可塑性:即材料能根据肢体各部的体形,弯曲成各种形状。
1.2  韧性:能有足够的支持力而不变形、不断折或不裂折。
1.3  弹性:能适应肌肉收缩和舒张时所产生的肢体内部的压力变化,不因肢体的变形而失去夹板的支持固定作用。
1.4  通透性:夹板必须有一定程度的通透性,以利于肢体表面散热,不致发生皮炎和;毛囊炎。能被x线穿透,以利放射线检查。
1.5  质地轻:夹板质地宜轻,过重则额外增加肢体的重量,增加骨折端的剪力和影响伤肢的练功活动。
1.6  性能稳定:外敷药及汗液等对夹板的性能无影响或影响不大,且来源容易,价格低廉。
常用的夹板材料有树皮(如杉树皮、杜仲皮、黄柏皮、桉树皮等),木板(如柳木、杉木、椴木、杨木等),竹(如毛竹),胶合板(如三合板),纸板(如马粪纸、工业硬纸板等),以及某些金属(如铝片、铁丝等)。近年来,已有人试用聚氯乙烯树脂为主体制成塑料夹板。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和脱位作用机制
2.1  小夹板局部外固定的作用
2.1.1  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
2.1.2  夹板代替骨折部上下关节活动时的杠杆力。
2.1.3  压垫对骨折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或侧向移位的效应力。
2.1.4  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
2.1.5  配合持续牵引,支架保持关节处于恰当的位置,以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力。
2.2  夹板局部外固定的原则
2.2.1  应用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来抵消骨折断端移位的倾向力。
2.2.2  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肢体的内部杠杆。
2.2.3  通过有效的外固定和适当的活动,可以把因肌肉收缩活动由使骨折移位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维持固定、矫正残余畸形的积极作用。
2.3  常用局部外固定形式
2.3.1  夹板局部外固定(不超关节);
2.3.2  超关节夹板固定;
2.3.3  夹板局部外固定配合牵引;
2.3.4  夹板局部外固定配合支架;
2.3.5  其他固定如“8”字绷带、双环固定、胶布固定、帆布兜固定、铝板固定、木板鞋等。
2.4  夹板局部外固定的优点
2.4.1  一般不固定关节,有利于关节活动。
2.4.2  控制旋转及能引起骨折变位的某一方向的活动。
2.4.3  利用夹板加压垫固定装置的杠杆原理,防止骨折成角和侧向移位。
2.4.4  在固定下早期活动发挥肌肉的收缩作用,使两骨折端对向挤压,紧密接触。
2.4.5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练功活动,充分发挥病人主观能动作用。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和脱位适应症
3.1  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经手法整复成功者)。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前臂双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茎突骨折,胫腓骨骨折等,股骨骨折因大腿肌肉有较大的收缩力,常须配合皮牵引或骨牵引。
3.2  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较小经处理者。
3.3  四肢陈旧性骨折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和脱位操作规范
4.1  新鲜骨折病例可不用麻醉,高龄、体弱、小儿等可行神经阻滞麻醉。陈旧性骨折可用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麻醉等。
4.2  手法复位: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挤提按、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等。
4.3   放置小夹板及压垫,以布带捆绑固定。
4.4   术后管理。如:夹板及压垫的位置,布带松紧度,密切观察固定肢体远端的皮肤颜色、血运,若出现肢体缺血症状及时来诊,防止发生肢体缺血痉挛、坏死。
4.5  功能锻炼。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和脱位失误案例
病员,男,45岁。左小腿砸伤后,于夜间2时被抬送到医诊治。经X线摄片诊断:左胫骨下1/3段螺旋形骨折、腓骨段粉碎性骨折。接诊医师与业务院长共同研究后拟定了治疗方案。入院第3天下午,于腰麻下在X线下行手法复位术行自制小夹板绷带固定加跟骨结节牵引,重量约5kg。牵后第2天,伤肢明显肿胀,病人主诉疼痛加重。经床边透视骨折未牵开,增加重量至8.5kg。此时发现伤肢足趾冰冷未予松解夹板。牵引后第3天,医师查房时发现伤肢足趾血不良,部分皮肤青紫;解开固定夹板,见夹板下血运明显碍,透视下见骨折已牵开,遂减去牵引重量3.5kg,并撤去夹板,用热敷等治疗。3天后透视见骨折对位尚可,伤肢末循环仍差,整个踝关节以下肿胀,夹板痕迹处淤血水泡,有溃烂。经会诊后给予中药治疗。因见伤肢远端的活动度、触、痛觉及血运等情况稍有好转。医师又给第2次骨折远小夹板固定。伤后1个月,伤肢血运差,五趾全部干枯,皮肤青紫,足背部明显坏死,全足触觉差,温觉消失。予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局部热敷,内服中药等治疗。因肢疼痛突然加剧,病情恶化,转县医院治疗。由于伤肢已泛坏死,伤后5个月行左侧膝下截肢术。术后3个月,伤口合及一般状况恢复良好,出院。
点评:
此例系外伤引起闭合性骨折,诊断是明确的。骨折是伤科最常见的损伤之一。采取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骨牵引是治疗骨折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此例开始的治
疗方案是适宜的。
 骨折后,由于软组织被挫伤、出血、渗出,使局部组肿胀逐渐加重,3~4天达到高峰。正因为如此,处理不当会血运不良、障碍而致坏死、伤残。此例夹板固定的松紧度适宜,直到转送上级医院时伤肢上仍留有小夹板的深压痕定时间长达72小时之久,加重了血运障碍。因而,在坏死基础上造成伤肢难以保留,导致截肢。
患者在卫生院治疗期间,伤肢已经形成组织坏死难以恢复的征象,但由于经治医师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在病程记录中乐观自信,因此产生麻痹思想,而对病情进展情况估计失误,又错误地进行了第2次小夹板固定,从而加速了组织坏死,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事故的发生。
 鉴定结论 经鉴定,本案例为三级医疗技术事故。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