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谨防高温中暑和中毒

2018-05-30

1、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除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等主要致病因素外,尚未热适应、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肥胖都易诱发中暑。中暑包括中暑先兆、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类型。重症中暑又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预防】

(1)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

(2)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穿浅色服装,带遮阳帽或打遮阳伞等防晒措施;

(3)不要突然从空调房间到烈日下远行,要慢慢适应炎热天气;

(4)多喝盐开水,随身携带如人丹、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

(5)可以喝些绿豆汤等食物,避免中暑的发生;

(6)在高温作业场所,企业应积极开展预防职业性中暑的健康教育工作,普及职业性中暑的防治知识;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工人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和职业禁忌症者从事高温作业,减轻劳动强度;为工人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车间急救箱应存放防治中暑的常规药物;同时要和附近有能力的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救治协议,积极做好中暑病人的救治工作。

【治疗】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病人应撤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还可以在额部涂抹清凉油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

(2)重症中暑病人应快速送往医院,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其水与电解质的紊乱,并对其对症治疗。

2、中毒

夏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高温天气使得各类有机溶剂极易挥发,加之夏季衣着单薄,皮肤暴露增多,出汗量增加,毒物通过呼吸道及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的机会增多,极易导致施药人员中毒。专家提醒,高温天气开展病虫害防治,严禁中午下田施药,同时施药人员要做好防护,并始终处于上风位置;严禁在施药时进食、饮水、吸烟,施药结束要及时彻底清洗。

对于一些工作场所缺乏合理有效的通风设施或通风设施未能正常有效运行的企业,由于生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有毒物质不能得到有效的扩散和稀释,操作人员若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及缺乏或未能正确使用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加之高温天气各种设备、容器容易出现故障,如反应釜破裂、阀门泄漏、储罐泄漏等,都会使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因此,高温来临,请谨防中暑和中毒!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