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冬病夏治的常见病

2016-07-18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以及在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使病情反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风湿病、肩周炎、冻疮等均属于“冬病”范畴。

“夏治”是说上述疾病夏天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阶段,经过中医辨证,采用适当的防治方法,预防旧病复发,减轻“冬病”发作时的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治愈或减轻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人体必须与大自然相感应、相顺应、相适应,即“天人相应”。据此,古代先贤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学说。春夏养阳,春夏阳气升发,腠理开泄,气血容易趋向于表,因而精气易外泄而不内守,故宜“养阳”使阳气充沛,固护阴精,使之藏而勿泄,以助生化之能;秋冬养阴,秋冬之季,阳气收藏,阴气渐长,阴精收敛于内,不宜外泄,故当“养阴”以顺应“收藏”之令,以使春夏生发有备。

       冬季阴寒之盛,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项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的能力处于“不佳时期”对治疗效果见效慢。

     夏季阳气充足,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天上阳气与地下暑热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气血循环旺盛,经络通达,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而寒邪则内伏不易发。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之最佳时机,如果运用补虚助阳,抑阴祛寒的预防治疗措施,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升发之势,可促使阳虚易感外寒的病体恢复正常,使其在寒冷季节容易抵御外寒而不发病或少发病,减轻其症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因时治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医学思想。现代医学也证明此法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适合冬病百般治的疾病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胃炎等。

     冬病夏治的方法

1、外治法。外治通过局部手法按摩、针灸、膏药贴敷等外治

方法,刺激穴位及药物的渗透吸收,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化瘀的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里,提高人体抵抗力。

常用方法:艾灸、针灸、拔罐、刮痧、穴位注射、耳穴法、推拿、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的优势,近年来倍受患者青睐,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中医内病外治疗法。

2、内治法服用中药

内服法由于患者体质、病程、病情、轻重、阴阳偏盛偏衰的个体差异及脏腑失和的不同类型,“冬病”患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气虚弱、肺脾两虚、脾肾阳虚、气虚痰阻、痰阻血淤等多种类型。因此内服药物必须辩证先药,主要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扶正祛邪,多以补肺健脾、健脾益肾、温肾壮阳、化痰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

    注意下列人群不适易夏敷贴治疗:孕妇;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患者;对贴敷药物有明显皮肤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哮喘正在发作者、咳嗽剧烈、发热的病人等)应禁用或慎用;冬病夏治敷贴膏中的很多中药都是热性的,因此阴虚火旺,阳盛,湿热,等火热证不适合。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