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三伏贴”治哮喘

2016-07-18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贴敷。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特别是“三伏贴“对于儿童哮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穴位贴敷,又免去了患儿的打针、吃药之苦,易于被患儿接受。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疾病。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二季气候寒冷时节易于发作,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哮喘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哮喘,特别是寒性哮喘多由外感风寒而诱发,《景岳全书》曰:“喘有宿根,遇寒即发,… ”。本病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我们选择三伏天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