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防治
一、 便秘的概念
便秘的一般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经常三五或六七日,甚至更久,才能大便一次。或者虽然次数不减,但是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也有少数患者,大便并不干硬,但排出困难,不能顺利排出。
二、 中医对便秘认识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同,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便秘可以精神、神经疾病引起的肠道功能改变,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在肠道的表现,更可能是直肠、结肠甚至肛门疾病所致。便秘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便秘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
三、便秘的病因病机
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而成大便。如果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不致发生便秘。如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或因气滞不行,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虚肠道干涩,以及阴寒凝结,皆能导致不同便秘。
中医认为病因多于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有关。治疗不可妄用攻下,以至津液亏损,燥结更甚。中医重视便秘对人体影响,有“腑气不通至衰”及“预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无死,肠中无渣”的论述。
四、便秘的治疗
(一) 一般治疗
便秘患者需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一般生活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反馈训练和手术治疗,以恢复正常排便生理。重视生活治疗,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晨起排便、有便意及时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积极调整心态,这些对获得有效治疗均极为重要。
(二) 中医中药治疗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辩证用药是中医治疗便秘的最大特点。强调整体出发,针对病因,调理饮食,舒畅情志,遵守“保胃气,存津液”,反对滥用泻药,以免伤气耗液。
1、热秘
【症状 】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者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热润肠
【方药 】麻子仁丸
2、气秘
【症状 】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气,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 】顺气导滞
【方药 】六磨汤
3、虚秘
(1)气虚
【症状 】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嫩,苔薄,脉虚。
【治法 】益气润肠
【方药 】黄芪汤
(2)血虚
【症状 】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尊生》润肠丸
4、冷秘
【症状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阳通便
【方药 】《济川煎》加肉桂
五、便秘的预防
1.避免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2.避免滥用泻药: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
3.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久坐少动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者更为重要。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
5.建议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毫升的水,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2次,每次15分钟)。
6.及时治疗肛裂、肛周感染、子宫附件炎等疾病,不要使用洗肠等强烈刺激方法。
六、我科治疗便秘特色
我科经过多年的临床与研究,根据便秘的发病特点,配制出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白芍、枳壳、当归等为主的中药制剂(经验方),滋阴养血,行气止痛、润肠通便,另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予以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典型病例:1、吴成洋,门诊号 1401060428习惯性便秘,大便2-3日一行,干硬难解,经过2个疗程治疗,现已完全康复。2、 张发智 男 88岁 住院号 71966 长期便秘 ,拒绝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予以3个疗程中药调理,配以针灸、耳穴埋籽等综合治疗,出院时大便基本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