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的防治
2016-07-18
红眼病即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起病急,好发于夏秋季节。
1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2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
3临床表现: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结膜充血水肿伴水样分泌物,耳前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伴有角膜上皮性点状浸润等特征。
4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如羟苄唑滴眼液,鱼腥草滴眼液,干扰素滴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
5预防:预防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⑴控制传染源在于早期发现,严格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⑵切断传染途径,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禁止红眼病患者到公用浴池,游泳场所,
⑶加强个人卫生,不用手?眼,不用公共面具及经常洗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