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常用口服中成药的选择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种中成药制剂的产生,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安全性高,克服了传统中药剂型的缺陷,同时也克服了西药的副作用,使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理损伤(也就是从根本上治疗),表现出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目前市场上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品质繁多,作用机理也各不相同,临床还是要通过辨证来选择。而目前临床上大多是随意选用,不仅影响疗效,而且长期使用还会损害肌体的功能。因此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合的药物尤为重要。
一、病因病机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机为心脉瘀阻,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为演变的必然过程,寒凝气滞、郁热是演变日渐复杂与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
二、证型
心血瘀阻证,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臂内侧,胸闷心悸不宁,唇舌紫暗,脉细涩。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
痰瘀心脉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或滑,脉滑。
阴寒凝滞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面白,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
心肾阴虚证,胸闷胸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数。
阳气虚衰证,胸闷气短,甚至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三、中成药的选择
1、急性期用药选择
急性期中医药的及时干预能够缓解胸痛,防止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1)单纯血瘀型的可选择复方丹参滴丸10粒或者速效救心丸10-15粒舌下含服。
(2)寒凝血瘀者可选用麝香保心丸2-4粒舌下含服,或者用宽胸气雾剂喷吸。
2、稳定期的用药选择
(1)单纯血瘀型的可选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精制冠心片(颗粒)、银丹心泰滴丸、银杏酮酯分散片等。
(2)气虚血瘀型的可选用通心络胶囊、芪参益气滴丸、脑心通、血栓心脉宁、养心氏片。通心络尤其适用于合并无复流、慢血流者;参芪益气滴丸适用于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脑心通、血栓心脉宁适用于合并有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养心氏片适用于合并有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
(3)气阴两虚型的可选择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胶囊、心通口服液、冠心静胶囊。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胶囊、尤其适用于合并房早、室早等心律失常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还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对失眠多梦者尤其适合。冠心静胶囊尤其适用于合并有焦虑、抑郁等情志障碍的患者。
(4)气滞血瘀型的可用心可舒,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症的患者。
(5)血瘀型伴有络脉不通者可选用血塞通及灯盏花素片,尤其适用于血瘀型冠心病合并中风患者。
(6)痰瘀互结型的可选用丹蒌片或心通口服液,后者兼有补益气阴的作用,合并气阴亏虚者尤其适合。
(7)心肾阳虚的可用心宝,尤其是合并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慢性心功能不全者。
(8)寒凝血脉瘀阻型选用麝香保心丸。
如果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病情复杂、证型错杂分不清楚的,还是建议到中医心血管门诊就诊,遵医嘱。另外患者的证型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病情的变化证型也可以发生演变,药物的选择也要随着病情变化而变化,定期到门诊随诊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