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个体化治疗为您健康保驾护航
在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今天,我们国人期待的中医,民众呼唤的中医,如何回归中医的本源?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君臣佐使。
如果出一道考题: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信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因为从我们进入中医院校的那一刻开始,老师就反复强调: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这就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那么什么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要在整体、联系的高度看待健康和疾病,所有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功能状态的失衡在局部的反映,站在这一高度,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理念不仅是中医学的标志和特征,而且贯穿于中医保健、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各个环节。举个例子:南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湿热证比较多,那里的人容易上火,比如南方地区。因此人们平时总喜欢喝凉茶降火,可是对于有胃病的人,往往不能承受寒凉药,喝了凉茶之后可能会觉得不舒服,或出现呕吐泄泻,再有冬天不宜喝过多的凉茶,否则也容易出现腹痛泄泻等,所以中医用药必须从整体考虑,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西医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证实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许多重大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防治方面,当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个体化治疗”上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千八百多年来中医学所倡导的个体化治疗和整体医学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最先进的。个体化治疗实质上就是因人制宜,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发现中医治病看到的不仅仅是生病的人,还应当看到他们生存的环境。不仅要看到某一个患病部位,还应看到整体。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丢掉,针对某一类疾病制定一个统一的治疗方案或设定中药处方,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推广使用,试想这样的“中药”就丢弃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灵魂,偏离了中医的基本思维,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个体化治疗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坚持中医个体化治疗可以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临证中,我曾经面对这样一位女性患者,葛某某,是本院职工,因咳嗽前来就诊,曾住院治疗效果不佳,表现为一阵阵的咳嗽,尤其是在发脾气或着急时咳嗽更加明显。患者平时面红,性情急躁,我们称之为肝火犯肺证,其病位在肝和肺,我采用疏肝止咳法治疗,服药10剂后咳嗽痊愈。《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指导性名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简单认为咳嗽单纯是肺的问题,那么在辨证上就会出现病位的漏诊。类似的病例在中医临床诊疗中也常常见到。
再比如,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肠易激惹综合征”(中医病名叫“泄泻”)的患者,经常性大便不正常,因此在一般的惯性思维中很容易想到是肠的问题,是炎症,在治疗中往往使用的是清热解毒消炎的中药,如蒲公英、败酱草、黄连之类,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但如果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就会发现此类患者大便不正常通常表现为有时干有时稀,我们称之为大便溏结不调,且当情绪紧张情志不稳时表现得更加明显,饮食不正常时也容易反复发作。这种病之所以容易反复发作,如果站在中医整体的角度去看的话,根据病证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病的本质是肝脾不调,其病位在脾和肝。针对这一病机,用调理肝脾的方法来治疗,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大肠和细菌,那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医生的辨证思维存在问题。
以上病例充分说明中医个体化治疗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个体化治疗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对抗疾病和维护健康是最终目标。只有把握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创建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既体现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又能实现从预防到治病的全程干预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