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强调形神统一,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治未病)的理念与方法,有效地实现了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发展的目的。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
古人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很多流传至今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孔子对养生有诸多独到见解,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他虽幼时家贫,后来升官发迹,但能享有73岁高龄,与当时人们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高寿”了,孔子的“饮食经”成为他长寿的秘诀。
孔子养生首先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饮食卫生上,提出“八不食”: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粮食陈旧或变味、鱼和肉腐败变质的,不吃;食物颜色难看、气味不好、烹调不得当的,不吃;瓜果蔬菜过时而采的,不吃。
孔子养生其次要求惟酒无量、不及乱。孔子是个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言明“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论语》记有“惟酒无量,不及乱”之句,意即“只要饮酒不限量,但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还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侍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孔子养生还要求食不语,寝不言。孔子不仅对吃很讲究,而且还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是饮食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每当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在吃饭时大谈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或鼻腔内,因此会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鱼刺、碎骨、豆粒之类一旦误入气管,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常听老人说“小儿吃饭不要讲话”,其原理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