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加强对老年性糖尿病的管理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13.26% 、65岁以上人口占8.87%;预计到2050年,我国中国老龄人口将达4.4亿,占总人口的34.1%。因此,2010年我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例会逐年迅速增加。老龄人群高发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也是引起年龄人死亡的主要病因,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主要的致病因素。2010年国内有文献显示,老龄人群中糖尿病所致死亡数居总死亡数排名的前5位。如何正确应对老年性糖尿病已经不是单纯的医疗问题,也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但目前老年性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水平在老年人中仍不尽人意,主要可归因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老年患者病情的复杂和异质性,治疗难度大;其二是老年患者治疗和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管理理念的滞后。
一、我国老年糖尿病人群的主要临床特点
1.存在患病率、血糖水平、死亡率高和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不高的现象。受医疗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接受健康信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三高、三不高”的现象差距较大,总体农村差于城市。
2.老年性糖尿病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者达到90%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面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致残风险高。
3. 老年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多,对主要脏器功能影响较大,生存期较短,生活质量较差。
4.步入老年期,每10年的生理变化很大,老年综合征(智能、体能的缺陷,自伤和他伤防护能力的下降,跌倒和骨折风险的增加,认知障碍和抑郁,尿失禁,疼痛,用药过多等)的发生风险将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二、老年患者管理优化的诊疗策略
1.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作详细的全面评估
包括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自身糖调节能力、是否合并其他代谢异常、有无糖尿病合并症和脏器功能损伤以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医疗支持水平,为以后制定治疗方案打下基础。
2.积极提倡“四早”原则
“四早”即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防病知识的宣教。早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早筛查发现异常、早开始治疗,早达到预定目标值,才能早获益。等血糖高于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再开始管理,会失去保护患者20%胰岛B细胞功能的机会。
3.制定HbA1C个性化的控制目标
(1)HbA1C控制到接近正常人水平:适用于新诊断、相对年轻、预期生存期>10年、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不需要降糖药物或仅用单种非胰岛素促分泌剂降糖药、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
(2)HbA1C<7.5%:适用于预期生存期>10年、较轻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一定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胰岛素治疗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
(3)HbA1c<8.0%:适用于预期生存期>5年、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4)HbA1C的控制标准可放宽在8.5%:适用于预期寿命<5年、完全丧失自我管理能力等情况,尚需避免严重高血糖引发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难治性感染等情况发生,影响患者的有效生存期。消除糖尿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有利于改善高血糖渗透性利尿和营养负平衡。
三、老年糖尿病降糖治疗的措施
1.强调重视基础治疗的重要性
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是血糖控制差的最主要原因,重视老年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提高糖尿病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和运动管理两方面。营养管理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总体管理水平尚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