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颅内复杂肿瘤“宣战”
54岁的程先生是浙江温州人,1年多之前他开始出现左耳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以为是年纪大了耳朵出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直到今年1月份两只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并开始出现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才到当地医院去就诊,结果发现脑子里长了个瘤。
2月16号程先生的爱人夏女士带着程先生慕名来我院就诊,当接诊医生询问患者哪里不舒服时,夏女士拿出了在当地医院拍的头颅磁共振片子并说:“脑子里长了个瘤,请主任您给看看”,接诊医生拿起片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左侧桥小脑角区的一个占位,直径大小约有4.5厘米。看着家属焦虑的神情,接诊医生解释:“从程先生所出现的症状结合MRI片子来看考虑是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如果不及时手术而任其生长的话结果肯定是瘫痪、昏迷,最终肿瘤会压迫中枢神经而呼吸心跳骤停死亡,但是手术的风险也很大”,听到这,夏女士赶紧说:“我们信任苏北医院,信任您,不管多大的风险我们都愿意冒,您一定要救救我的丈夫”!
术前经过神经外科全科室的讨论,为程先生制定的详尽的手术方案。2月24日,程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因为桥小脑角区有很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任何损伤都会导致严重的术中或术后并发症,为了保证手术万无一失,我们用了神经外科所有的高端设备??显微镜、神经导航、神经内镜、超声吸引刀、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能够准确的探测到肿瘤的边缘,保证肿瘤全切;电生理监测术中能够帮助主刀医生准确的辨别出从肿瘤组织中穿行的神经,配合着超声吸引刀能够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神经内镜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内听道部分,可以保证在不磨除内听道后壁的情况下实现肿瘤全切。经过近5个小时的苦苦奋战,最终将肿瘤完全切除。麻醉复苏过后,患者便醒了过来,他的爱人夏女士当时便喜极而泣,感谢神经外科全体医生。出院时,患者除了左耳的听力没有恢复,其余的症状都比术前有了明显的好转,程先生自己激动地说:“不光走路比以前快了,连脑子反应也变快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为良性肿瘤,确切的称谓应是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多见于成年人。虽谓之为听神经瘤或听神经鞘瘤,但肿瘤极少真正发自传导听力的蜗神经,而多来自传递平衡感觉的前庭神经。因二者在同一神经鞘内走形,所以早期患者会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时间稍长后出现耳聋。当肿瘤继续增大时,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少,或有轻度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为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肿瘤体积更大时,则会出现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食呛咳等。发生脑脊液循环梗阻则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随着患者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及现代医疗条件的进步,患者往往在早期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时就会来医院就诊,经常是查完头颅CT后发现桥小脑角区占位,进一步性头颅磁共振后收入我们神经外科。在治疗上,当肿瘤体积较小时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经长期随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的生长控制率可达90%左右,前庭神经保存率38%~71%,面神经保存率为90%~100%,往往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肿瘤体积较大(>3cm)的患者,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由于桥小脑角区极其复杂且重要的解剖结构,手术的风险很大,轻者患者出现面瘫、声音嘶哑/饮水呛咳、脑积水、小脑共济失调等,重者可由于脑干损伤导致偏瘫、长期昏迷甚至死亡。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已完成听神经瘤手术数十例,无1例死亡,术后面听神经保存率高达90%以上,术后患者满意率高达100%。
听神经瘤手术只是这些年我院神经外科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精湛的技术与显微镜、神经导航、神经内镜、超声吸引刀、电生理监测等等这些高端的设备已融为一体,形成一把利剑,向颅内的胶质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鞍结节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以及位于脑干旁的血管网状细胞瘤等各种复杂的颅内肿瘤“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