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神奇的行走

2016-07-11

 

 

 

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国在内的科学家们发现,温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别以为健步行走就是简单的下肢运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规律的健走可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美国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书中,作者史塔曼博士指出,正确的行走可以对多个器官有益:

头脑??促使脑部释放内啡肽,使心情愉悦。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烟者对吸烟的渴望。

背部??加强背肌力量,且对背部伤害较小。

腿脚??行走相当于对骨骼进行力量训练,能明显增强腿脚骨骼和肌肉力量。

以色列的科学家发现:一周步行三小时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一周三天,每次步行45分钟以上,可以预防老年痴呆。一周步行7小时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对II型糖尿病有50%的疗效。

我们认为:

1.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4.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据有关专家测试,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时,连续坚持4个月者与不喜欢运动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锐,视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

6.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据专家测定,当烦躁、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7.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

9.步行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

10.步行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步行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12.步行可以适度地刺激骨骼,使骨骼增加骨量和骨密度,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时对关节的磨损比较少,在运动时能增加全身的协调性,避免摔倒的风险。

行走之前要准备什么?

首先选一双合脚的软底运动鞋。如是专门的跑鞋更好,这样可缓冲脚底的压力,以防止不太运动的关节受到伤害。二、穿一套舒适的运动装。这样能让自己的心情和身体放松,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走出来。三、准备一壶清茶水。可适当加些糖、盐,因为清茶能生津止渴,糖、盐可防止流汗过多而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四、选择一条合适的运动路线。在运动中人体耗氧量会增加,如空气不好,甚至有废气等污染物,反而会使运动效果适得其反。所以,长走路线应该是人流量少、通风、空气好,离汽车越远越好。五、长走时间要恰当。长走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太阳升起以后,下午3点也是最佳的锻炼时间。长走运动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走路、散步或逛街,速度应略快,每周锻炼至少3次,并且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

此外,长走前一定要做一些准备活动,如轻轻压一压肌肉和韧带,做一些下蹲运动等,让自己的心脏和肌肉进人到运动状态。长走健身运动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应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后别忘做一些放松运动。

那么什么样的行走是正确的呢?

一、体弱者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则达不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或饭后进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二、失眠者可在晚上睡前15分钟散步。每分钟走80米为宜,每次半小时,会收到较好的镇静效果。

三、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四、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时间最好在餐后进行,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行走一般选择在餐后半小时,而且活动时间也不要超过1小时。

五、高血压病患者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因为这样会使大脑处于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一过性头晕。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