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2016-07-1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由于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出现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遭受轻微外力就容易发生压缩骨折,只有25%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有过一次明确的外伤史,椎体高度降低20%或者4mm即被认为压缩骨折。常见于胸腰段的椎体,也见于腰椎,颈椎和中上段胸椎则较少见,骨折有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男性的发病率随增龄而缓慢升高,女性则在65岁以后发病率陡然升高。在55~64岁之间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4∶1,而在65~84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则达到男性的7倍。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引起的疼痛、进行性脊柱塌陷、后凸畸形是很多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体活动、心理健康和寿命的重要原因。由于剧烈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佩戴支具,服用止痛药,生活难以自理,效果较差且老年人常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负担。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锻炼,骨质疏松将进一步加重,又易发生再骨折,形成恶性循环,使疼痛加剧。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较长,往往因为患者全身情况欠佳不能耐受手术,多个椎体压缩骨折使手术方案设计困难,疏松骨质对螺钉把持力不够致内固定失败。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如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cous kyphoplasty,PKP)的应用,可达到迅速缓解疼痛和稳定脊柱的目的;PVP是穿刺到病椎后在骨水泥团状早期注入低粘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但骨水泥渗漏的机率较大;PK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PV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脊柱微创技术。是经皮穿刺通过工作套管在椎体内置入可扩张球囊,向病椎内注入低粘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通过打入造影剂使球囊膨胀,复位压缩骨折,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可以低压注入骨水泥,减少了骨水泥渗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PKP还可以使椎体压缩骨折部分复位、矫正后凸畸形。术后及随访时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使用止痛药物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脊柱后凸角度较术前矫正,部分恢复了脊柱生物力线。止痛效果满意,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预防卧床并发症,减少钙的进一步丢失,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PVP和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其止痛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骨水泥固化后增加了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稳定压缩骨折的椎体;(2)骨水泥聚合过程中释放热量损伤了痛觉神经末梢;(3) 骨水泥承担了部分轴向应力,减小了对椎体内神经的刺激;(4)恢复椎体的高度,改善脊柱的生物力线;(5)矫正后凸畸形,缓解腰背肌紧张。

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手术后并不表示骨质疏松治疗的完结,预防再骨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以有效的措施治疗骨质疏松症。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均应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正确的功能锻炼,接受长时间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对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的风险十分必要。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