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心血管疾病
情绪对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较大,焦虑、抑郁、某种性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生活精神的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如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和血小板的活性,引起冠脉内皮的功能损伤,形成粥样斑块,促使冠脉狭窄,心肌缺血,可引发冠脉痉挛和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此,可以说心理社会应激对心血管疾病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
1、精神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忧郁等因素都会通过大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分泌一些物质,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心跳加快、脸色苍白、血压升高。
苏联卫国战争时,列宁格勒被围期间,极度紧张的气氛促使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所谓“围城性高血压”。
临床工作中也常常可遇见不良情绪诱发高血压,某高校两位中年教师因职称未评上,很想不通并十分气愤、激动引起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脑出血、深昏迷,虽经积极抢救一位教师仍未能挽救过来,另一位虽然经抢救存活但造成严重致残偏瘫。
过重的精神压力/紧张事件可引起高血压。美国高血压研究中心认为,心理性高血压将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
2、精神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情绪激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不仅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而且使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严重者可促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而诱发心肌梗死。
美国报道一例53岁男人,回家时突然看到儿子把母亲一刀捅死,他十分惊恐倒地死亡,经法医尸捡,冠状动脉无硬化而是痉挛。
3、情绪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情绪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轻者可以发生早博,重者可引起室颤,暴怒可致猝死,这在临床上已屡见不鲜。现代医学史上首例报告为冠心病猝死的病例是英国医生亨特,他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会上因激烈争论而当场倒地猝死。
临床观察表明,多数猝死者为性情急躁,时间紧迫感极强的所谓A型性格者,这种人易于激动,机体随时处于一种几乎是应激状态。心脏病患者伴有惊恐发作者,发生猝死的机率增加2倍以上,其QTd均有显著的增加。性情急躁易怒的人也很容易出现房颤。
4、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是1990年日本医生首次报道的心肌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应激诱发的剧烈胸痛、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轻度心肌酶升高、冠脉造影正常、心尖部球样扩张伴运动消失(一般在4周内恢复正常)。由于大部分患者原本无心脏病,在发病前曾遭受严重的精神或躯体刺激,故将其命名为应激性心肌病,并作为一种新型心肌病正式列入心肌病的最新分类。
应激性心肌病有以下主要特点:①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②在发病前有强烈的心理或躯体应激状态;③症状和心电图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④在急性期,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低下,但心功能常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5、提高人们的精神卫生意识,注意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有关健康新的定义,WHO指出:“健康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人际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992年国际心脏会议的“维多利业宣言”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洒、心理平衡)。而保持心理平衡,心境良好是健康最关键的要素,这是古今中外医学家的共同观点,也为实践所证实。
我们已跨进21世纪,医学科学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的急骤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各种心理变化,对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医学模式也自然由老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脏不仅仅是一部机械的“压力泵”,更是一个“智能器官”,她有自己特殊的“情绪”,也会被压力、抑郁、愤怒、悲伤等坏情绪感染,患上各种疾病。由此从现代医学看来,必须加强人们,首先是医生本身对精神卫生的意识,防止精神因素给心血管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这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