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缺血性肠病
张大妈平时身体看上去不错,前阶段突然出现下腹痛并频繁解鲜血便,家人非常紧张,赶紧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很快稳定,不久出院,家人这才放下心来。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或回流不良导致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缺血性肠病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的症状,常有的腹痛、便血容易漏诊、误诊为其它肠道疾病而延误治疗。常见原因是肠道血流呈低血流和高凝状态所致,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间接的使本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50岁以上患者伴有严重弥漫性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和心肌梗死等疾病,或有烧伤、胃肠道大出血、急性胰腺炎等血容量不足等病史,临床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血便、伴有里急后重,而大便检查不支持细菌性感染,应考虑本病。肠壁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缺血性改变为主要特点,并伴有血管炎、血栓形成及血管栓塞病变者即可确诊。
张大妈虽然看起来身体不错,其实有糖尿病多年,一直服降糖药,同时有冠心病和高脂血症,在心血管科医生建议下同时服用肠溶阿斯匹林,但仍然发生了缺血性肠病。现在,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出汗较多、血管扩张等致血流减慢,使该病易发,有上述基础疾病者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缺血性肠病引起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如积极纠正休克,禁食、静脉高营养,使肠道充分休息,并给予广谱抗生素。严重的肠功能紊乱不仅不利于缺血病变的恢复,而且可以加重缺血,甚至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蛋白缺失性结肠病、结肠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应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如结肠胀气者给予肠管排气减压和经鼻饲管抽气减压;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腹泻者给予肠道黏膜保护剂。解痉剂可以减少肠蠕动,减少大便次数和缓解腹部疼痛,但由于些药物有诱发肠麻痹和肠穿孔的可能,故在实际工作中应慎重选择。糖皮质激素对缺血性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的可能,故不提倡使用。大部分非坏疽性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在1周内可以得到改善,如仍继续腹泻、出血或有明显梗阻症状,一般即需外科手术。
缺血性肠病是属于血管性疾病的范畴,预防重点在于保护自己的血管功能,平时注意合理饮食,防止三高的发生;注意适当锻炼身体,增加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日常生活中养成多饮水的习惯,使血流更加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