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的肝脏毒性你知道吗?
最近三年,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肝胆胰病区陆续收治了近15位由于服用中草药“土三七”而导致的肝病患者,均被诊断为“肝小静脉闭塞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右上腹或中上腹胀痛、肝肿大、腹水和黄疸等,在外院多数被当成肝硬化腹水治疗。这些病人住院后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但多数病人病情长期无好转甚至不断加重,已经死亡的至少5人,约占三分之一。国内有文章报道从1980年1月到2009年12月发生的“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102人,经内科治疗好转占69.7%,加重或死亡占30.3%,另外13人转归情况不详。大家不禁要问:“土三七”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们要吃它?又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肝损伤?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肝病工作的医务人员,我觉得有责任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沉重的话题!
老百姓常常把“土三七”混淆为三七,其实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以根、根状茎入药,无毒,是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有散淤止血,消肿止痛作用,用于咯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打损伤肿痛等,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由于三七名贵,因而出现了许多以三七命名、但实际与三七作用完全不同的其他三七,“土三七”就是其中一种。但 “土三七”完全不同于三七,“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又名“三七草”,为菊科。两者虽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处,均有散淤、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功效,但来源于不同科植物,更重要的是毒性不同。因为“土三七”便宜,容易生长,很多人自己就可以栽种,因此他们便用“土三七”代替三七,要么大剂量煮服“土三七”水治疗跌打损伤,要么长期服用“土三七”泡酒作为养生保健,从而导致中毒。像前面报道的102名患者,“土三七”使用量150~5000 g,服药时间最短4天,最长1年。
“土三七”究竟是如何造成肝脏损害的呢?“土三七”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临床病理和动物实验均证实,“土三七”可造成肝窦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肝窦淤血、扩张,流出道受阻,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时间长了可见肝纤维化。患者出现肝大、右上腹或中上腹痛、腹胀、腹水和黄疸等症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表现。腹部B超可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异常,增强CT可显示肝脏呈特征性的“地图状”强化不均匀图像。“土三七”导致的肝损害一经形成,内科保守治疗只有保肝、利尿、活血等,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常常无法逆转。一旦过了急性期,死亡率很高,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而一些基层医院,对这样的病人并没有认识,有的忽略了询问病史,对治疗造成了延误。
其实,“三七”和“土三七”很容易辨别,可从叶形和花形来看,五加科三七的叶形肥大,长得像张开的手掌,六七片叶子朝不同的方向伸展,花和果是红色的;而“土三七”的叶形较小,叶子是沿着茎对称生长,花是黄色的。鉴于“土三七”有毒,且中毒后难以治疗,郑重提醒切不可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