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高危因素
脑卒中,俗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也是脑血管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动脉硬化是其主要病因,脑出血和脑血栓为最终结果。该病病人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三十岁年轻患者日益增多,最年轻的病人仅为7岁。
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2012年)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有学者在对临床资料分析后发现,在门诊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25-33%的脑卒中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2012年,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致死率排名第一,高达22.45%。
有很多因素或疾病与脑卒中初次发作或复发有密切关系,称为“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龄(大于60岁)、种族、脑卒中家族史等,为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现如今,“三高”患者越来越多,人们对“三高”的认识和重视也越来越增加,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三高”是危险因素,需要控制,但这种管理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下面就谈谈卒中患者如何管理血压、血糖及血脂。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舒张压每下降5?6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下降42%;仅仅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脑卒中减少1/3。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检查一次血压。
对于脑卒中的急性期,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有研究认为,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脑缺血损伤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维持在18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维持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较好;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2003年美国建议,在急性卒中时,在病人病情稳定或好转前,应把血压控制在大约160/100毫米汞柱的中间水平。
脑卒中易于复发或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此期一般在保证脑供血前提下,将血压降到尽量接近目标值。原有高血压的患者目标值为140~150/90毫米汞柱上下,原来无高血压的应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上下,并应坚持长期用药。同时应选既有良好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压药。研究表明,ACEI类降压药较好。某些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效果也不错。β-阻滞剂不能增加脑血流量,故一般不用。
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卒中的发病将减少12%。因此,要定期检查血糖,不仅要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也很重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指出,在脑卒中的急性期,血糖超过11.1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低于2.8mmol/L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低血糖可直接导致脑组织缺血损伤和水肿加重,对预后不利,故应尽快纠正低血糖。急性期血糖控制的最佳水平: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6.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降血糖的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3-5.6mmol/L。而对于非急性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HbA1c<6.5%,在避免发生低血糖情况下,血压控制目标尽可能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一下。
大量研究表明,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升高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随着LDL- C 水平的升高,缺血性卒中风险呈显著上升的趋势。目前很多研究认为,甘油三酯(TG)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降低也是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血脂管理主要在卒中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中起作用,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药物治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 C 降至<2.6 mmol/ L或使LDL- C 下降幅度达到30%~40%。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卒中患者,如果LDL- C >2.07 mmol/ L,应将LDL- C水平降至2.07 mmol/ L以下或使LDL- C下降幅度>40%。对于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的卒中患者推荐尽早启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建议目标LDL- C水平降至2.07 mmol/ L以下或使LDL- C下降幅度>40%。
控制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脑卒中也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了解脑卒中的危险性,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