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你重视了没有?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如突发一侧肢体不能活动或活动不便,偏身肢体麻木,不能言语或言语不利,视物旋转伴呕吐、行走不稳、昏迷、不识人等。
脑卒中包括缺血和出血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一过性或永久的阻塞,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的破裂,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地区,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极易致死、致残及复发。因此,脑卒中重在预防。2008年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经是我国各类疾病中的第一位死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我国现存中风患者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致残率近70%,目前正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脑卒中可防可治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重点要注意:控制高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控制高胆固醇,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防治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控制心脏病及房颤;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或明显狭窄的患者要积极稳定斑块,干预颈动脉狭窄。
日常行为要注意:饮食要清淡,注意多吃蔬菜、水果;适度体力活动,不要久做不动,也不要超量运动;克服不良嗜好,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老年人体位改变时要缓慢;注意气候变化,适时调整衣着;每天饮水要充足;看电视、上网时间不能太久;保持情绪稳定,防治便秘;定期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各种原因如动脉硬化、脑血管壁的炎症、先天性血管病、心脏病、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各种栓子均可导致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年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性别(男性高于女性)、遗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肥胖等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发生。
脑卒中高危人群需筛查
1、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或正在服用降血压药物;高胆固醇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糖尿病;年龄超过50岁。
2、一般危险因素:房颤或其他心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直系亲属有过脑卒中或心脏病;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每周不能坚持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肥胖;男性;牙龈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缺血性眼病;)突发性耳聋;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
有2个主要危险因素或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以上(包括2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均建议接受脑卒中筛查。
脑卒中高危人群需要筛查的方面
筛查项目包括颈动脉B超检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TCD)、血生化、神经系统检查等,特殊检查包括心脏超声、主动脉弓上血管成像(CEMRA),脑血管CT成像(CTA)等无创伤性检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为判断脑血管状态的金标准。
时间就是大脑 一旦出现脑卒中预警信号,应尽快去有能力、可实施规范化诊疗的医院,特别对于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小时内,可以及时采取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残疾。千万不能等待自我好转,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留下终身残疾。
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碰到如下症状要考虑脑卒中: 一侧肢体或上肢、下肢、面部无力或活动不灵活;唇、舌、面或肢体麻木、突发视物不清、听力下降;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突然的头晕目眩、行走不稳;突然严重的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性格、行为、智能等方面的突然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