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内分泌性高血压,你了解多少?

2016-07-07

 

 

2014年3月19日下午在本院门诊楼6楼进行内分泌性高血压讲座,内分泌科张真稳主任向前来学习的医护工作者详细讲解了内分泌性高血压发病情况,常见疾病,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相关知识。

目前内分泌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按1% ~10%的原醛症患病率、0.1% ~1%的嗜铬细胞瘤患病率计算,在中国1亿6千万高血压病人中应发现160 ~1600万原醛症病人和16~160万嗜铬细胞瘤病人,但事实上所诊治的病人却远远低于上述估计的数量,由于漏诊、误诊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何谓内分泌性高血压?是指原发性内分泌腺疾病作为病因而导致的高血压。一经确诊,多可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得到根治或有效治疗,原发病治愈后高血压随之消失。

内分泌性高血压可以涉及以下内分泌腺:(1).下丘脑、垂体疾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催乳素分泌过多,垂体后叶加压素分泌过多);(2). 甲状腺、甲状旁腺(甲亢、甲减、甲旁亢);(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髓质增多);(4). 其他(高胰岛素血症、雄性激素增多、肾素瘤)。肾上腺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 是常见的内分泌性高血压,其中又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最为常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引起的醛固酮分泌过多产生的临床以低血钾、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主要的筛查对象:BP>160~179/100~109 mmHg的患者;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低钾血症、肾上腺意外瘤、早发高血压或脑血管事件家族史(40岁前发病)的高血压患者,以及全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主要诊断要点:(1)有高血压、低血钾症、高尿钾及碱血症的症状。(2)血浆醛固酮升高、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3)诊断切点:立位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30 ng/dl/ng?ml-1?h-1。(4)确诊试验:①.口服高钠试验、盐水输注试验、氟氢可的松抑制实验及卡托普利试验。(5)分型诊断:肾上腺影像检查(B超、CT、同位素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治疗上针对不同亚型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

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伴肾上腺雄性激素以及盐皮质激素不同程度分泌增多。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多血质,多毛,月经紊乱,痤疮,紫纹,色素沉着,感染,浮肿,背痛。最有价值的体征是满月脸、多血质、紫纹。(2)血生化:血钾降低、 代谢性碱中毒、糖耐量降低。(3)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昼夜节律消失,24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尿17-OH升高。(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小剂量抑制试验排除单纯性肥胖,大剂量抑制试验鉴别异位ACTH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5)影像学检查:X线:骨质疏松,少数蝶鞍扩大;肾上腺B超或CT:双侧肾上腺增生或肿瘤;MRI:垂体结节或肿瘤。

 

嗜铬细胞瘤:诊断思路:(1)病史: 发作性症状三联征:头痛、心悸、多汗; 体位性低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特点:血压波动明显,伴或不伴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时伴有头痛、出汗、心悸、脸色苍白、恶心、胸痛或腹痛。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2)血、尿儿茶酚胺,血浆NMN和MN水平升高,24小时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升高。(3)定位诊断:肾上腺B 超、CT、MRI。90% 以上肿瘤可通过肾上腺CT定位。

最后,给大家一些提示,更好发现内分泌性高血压:(1)无高血压家族史或高血压家族史十分明显, 特别是严重高血压, 早年发生高血压;(2)高血压突然起病,起病年龄小于20 岁或超过60 岁;(3)原有高血压突然加剧, 或呈恶性高血压表现;(4)药物抵抗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5)自发性低血钾或常规剂量的利尿药治疗后迅速出现低血钾;(6)体重变化明显, 体脂分布发生改变、外貌发生改变(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 ;(7)高血压伴月经异常、伴骨质疏松;(8)高血压伴头痛、心悸、多汗或体位性低血压。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