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爸和新妈妈如何识别与预防新生儿黄疸
1、如何识别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成人血清胆红素低于17µmol/L(1mg/dl)。当超过34µmol/L(2 mg/dl)即可出现黄疸。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µmol/L (5 mg/dl ),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疽。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索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
新生儿黄疸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疽和病理性黄疽,约有85%的足月儿及绝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均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但大多数为生理性的,在所有足月儿中,约有6.1%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21µmol/L (12.9mg/dl),仅3%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56µmol/L (15mg/dl)。
1、生理性黄痘 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µmol/L(5mg/dl)或每小时<0.85µmol/L(0.5mg/dl)。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判定其是“生理”,还是“病理”的血清胆红素最高界值。由于受个体差异、种族、地区、遗传及喂养方式等影响,通常认为,足月儿<221µmol/L (12.9mg/d1),早产儿<256µmol/L (15mg/dl)是生理性的,但临床发现,即使早产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此值,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采用日龄或小时龄胆红素值进行评估,目前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新生儿黄疽的高危因索包括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脓毒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
2、病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疽;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µmol/L(5mg/dl)或每小时>0.85µmol/L(0.5mg/dl);③黄疽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旱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µ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2、如何预防?
(1)新爸爸、新妈妈们了解自己孩子的胎龄、分娩方式、Agar评分、母婴血型、体重情况,注意有无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
(2)新爸爸、新妈妈们要掌握新生儿喂养方法,包括新生儿每日喂养量是否充足、如何判断等?新妈妈及新爸爸们才开始要学会用笔记录新生的喂养次数和或量的情况,记录新生儿大小便的情况如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尤其是首次胎粪排出的时间以及胎粪变黄的时间。新生儿吸吮力情况。
(3)黄疸高发期的喂养:加强喂养,如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4)了解新生儿每日经皮测胆红素的值,了解胆红素变化,出院后注意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
(5)观察新生儿的反应、精神状态、肌张力等情况。
(6)学会监测体温、掌握新生儿保暖的方法,注意新生儿的体温不宜过热或过冷。
(7)注意有无感染灶,有无抽搐等情况,如有精神萎、反应差、拒食嗜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或就诊。
(8)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新生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9)如无禁忌症,可进行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可促进食欲,促进肠功能的蠕动,减轻黄疸等好处。
(10)如果新生儿黄疸及早治疗或处理,尤其是早产儿或有病理性黄疸者。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者,如果发生注意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