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突发性耳聋应早治

2016-07-04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的多见于一侧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简称突聋,也称特发性突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患病人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谓突然发生即是在短则几个小时,长则一两天即可发病;所谓严重性指患耳听力突然丧失60分贝以上,甚至100分贝左右。

突发性耳聋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在无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听力明显下降,而且多在数分钟、数小时内听力降至最低点,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鸣、眩晕、呕吐等症状,又被称为‘暴聋’,是耳科常见病之一。除去一部分先天性的耳聋患者,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少耳聋患者,耳聋患者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这类患者通常是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力减退甚至消失。

突发性聋的原因不明,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认为主要有二大类:

(1)病毒感染:很多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引起流感)、腮腺病毒(引起腮腺炎)、疱疹病毒(引起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带状疱疹)等,均可能通过引起听觉神经组织的损害或内耳的损害导致突发性聋。

(2)内耳供血障碍(内耳微循环障碍):供应内耳的血管是终末血管,没有侧支循环血管的供应,一旦内耳血管因各种原因出现供血障碍,即导致内耳得不到血液供应而发生组织缺血甚至不可逆性坏死,从而产生突发性聋。

临床上,此类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下述因素:

(1)出现过受凉、感冒病史(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2)劳累过度,容易引起身体免疫功能与其他多方面功能的降低。

(3)精神忧郁、焦虑、情绪激动等,可使血管功能失调或身体某些重要部位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突发性聋。

生活和饮食习惯与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的关系。睡眠时间不足和经常不吃早饭的人容易患突发性耳聋。罹患突发性耳聋的危险性,每日睡眠不足7小时者与每日睡眠为7~8小时者相比,前者是后者的4.3倍;经常不吃早饭者与吃早饭者相比,前者是后者的2.73倍。

噪声是世界一大公害,噪声到处存在,多方危害于人,唯听觉器官首当其冲。平时损害人听觉器官的噪声主要是环境噪声(机器、汽笛、交通、打击乐、摇滚乐等)、炮震等强度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它主要破坏内耳听觉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所造成的耳聋常难恢复。在噪声环境里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害程度越大。距离噪声源越近,越易受损害。

年轻人容易“暴聋”,熬夜、噪声、空调成“凶手”。经常耳鸣、有时突然听不见……耳鼻喉科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前几天,一名27岁的女白领就因一觉起来耳鸣、耳背前来就诊。该患者平时工作比较辛苦,经常加班,发病前已经连续10个工作日没有休息。检查结果表明,她是典型的突发性耳聋。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来看,应该与熬夜加班、噪声伤害有很大关系,此外,还不排除进出空调房的因素。

除了年轻白领外,学生也是突发性耳聋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考试前夕,因为压力过大,神经处于高度紧张,听力极易在短期内下降造成突发性耳聋。此外,一些意外因素也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例如大量饮酒、通宵打麻将等。

突发性聋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最多在数十小时内即可听力全失。一旦听力严重受损,即有可能发生内耳(耳蜗)组织器官的坏死而难以得到恢复。临床情况表明,对本病的治疗越早越好,而诊疗越迟效果越差。此病已被视为耳科急症,宜尽早住院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听力。大部分患者通过充分休息及有效的药物治疗,如合理选用血管扩张剂、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能量制剂营养神经等,再配合高压氧仓疗法进行治疗,80%以上患者可以痊愈或恢复;延缓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易导致听神经变性坏死,听力恢复的可能性就降低,甚至听力下降不可逆。

如果突然出现耳鸣、耳聋,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早治疗,恢复快,效果好,特别以三天以内就诊者效果最佳。坐以观望,只会痛失良机。

预防突发性耳聋要从日常生活做起,避免将自己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少去歌舞厅等过分嘈杂的地方,以保护您的耳朵免受其难;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前不要用耳塞听音乐;尽量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寻找有助于缓解压力与紧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请爱护您的耳吧!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