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用药误区及指导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常因多脏器功能下降或合并重要器官疾病而对药物耐受性低,应用成年人剂量可出现较高的血药浓度,使药物效应和毒副作用增加,故用药时要特别注意。
老年人用药容易出现的误区:
一、 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老年人患慢性疾病者居多,而且多数人还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有的老年人为了使病好的快一些,往往要求医生开药时面面俱到,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就越好。其实用药治病和用兵打仗不同,多种药物不适当的同时应用,不但没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二、 自己点名用药:
老年人患慢性病者居多,有些老年人凭着自己“久病成医”的老经验,每当慢性病复发时,自己直接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看病,也是不顾自身每次疾病的具体情况,向医生盲目点名用药,否则还会责备医生开的药“不管用”。
三、认为滋补药有益无害:
不少老年人,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去医院看病,往往要求医生开营养滋补药物来吃,以为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其实不少老年人所患的疾病并非全都是“虚证“,如果滥用滋补药,反而会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新陈代谢失调。还有相当多的老年人把维生素当做营养类药长期大量服用。例如血压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流鼻血等。
四、慕名吃药,跟着广告走:
不少老年人如果觉得某一种药对某种病疗效不错时,便对此药“情有独钟”,以后患上了症状类似的疾病时,都用这种药,一直用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时才去医院咨询,玩玩刀子“亡羊补牢”的悲剧。还有些老年人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其实,老年人这样随意用药,容易造成嗜药成瘾,甚至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毒性反应的发生。
五、生病后过分依赖吃药:
不少老年人认为疾病能够痊愈,全是药物的作用。其实药物只是人体战胜疾病的一种武器,要驱除疾病,全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药物只是一个增援部队的作用。
老年病人用药指导:
一、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为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当突发急症时应当确定优先治疗的原则。要具体分析老年人现阶段的病情变化,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患急性胃肠炎时,应优先治疗本急症,视病情可暂停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物;又如突发消化道出血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暂停抗凝治疗。除一些需长期服用和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如抗癫痛药、治疗帕金森病药、糖皮质激素类、p受体阻滞剂药物,其他药停用都是相对允许的。
二、用药时间长短应由病情决定,治疗要适可而止,不必苛求痊愈。中医有“衰其大半而止” 的原则,即“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菜果肉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尤其是对毒性较大的药物,在这一点上,中医理论值得借鉴。如老年腹泻,若缓泻药用至腹泻完全停止,则接下来就应该是便秘了。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脏器功能调节非常脆弱,对药物的反应缓慢,药物作用持久等所致。
三、老年人用药要少而精,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以便增加服药依从性。一般应控制在5种以内,适合使用长效制剂。许多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如必须合用多种药物,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由于老年人衰老的程度不同,患病史和药物治疗史不同,治疗的原则也有所差异。应当根据每位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包括经济状况)由医生选择适合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例如:激素类药物可的松,必须在肝脏代谢为氢化可的松才能发挥疗效,所以患有肝脏疾病的老人不应使用可的松,而应当直接使用氢化可的松。
四、患者及其家属应该了解老年人用药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服药姿势不当既会引起食管损伤,又会降低其疗效,服药时采用站立或端坐姿势,服药后不应立即仰卧,以免药物滞留于食管,有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应注意。服用特殊药物,如服降糖药,特别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并按时进食,防止低血糖发生;服用降压药时行动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服用地高辛类药后观察心率,当心率<60次/rain时要慎用。如有些老年人记忆力差,用药宣教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或直接告知照顾者。
因此,老年人应慎用“非处方药”,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