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鼻综合征的解读
众所周知,近年来几起严重的暴力伤医事件几乎都发生在一贯以小科之称的五官科(现在应称之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研读这些事件的始末,我们发现医疗行为也仅是以鼻中隔矫正、下鼻甲切除这样的小手术。然而从患者角度来看,感觉“手术失败”,鼻腔阻塞、窒息感、无名疼痛、抑郁、以至于患者产生疑虑、报复的念头,最终造成伤害主刀医师的恶劣事件。一个名词“空鼻综合征”在网络上悄悄传播开来,让许多曾经经历过鼻腔手术的人或者准备做手术的人产生恐惧和担忧。
事情是子午须有、空穴来风?还是果不其然?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鼻腔中的下鼻甲有哪些功能,下鼻甲在鼻腔的外侧壁,左右各一,气流进入鼻腔后,会绕过鼻甲,其结构呈流线体,可有效提高空气与鼻粘膜的接触面积,而不妨碍气流,其作用主要有增润、调节温度、过滤空气、控制气流和感应气流,对维护鼻腔和上呼吸道的健康极为重要。正常的成年人鼻腔能够在24小时内处理1万升空气。左、右下鼻甲内血液每3至6小时交替充盈,使其一侧通常时,另一侧处于阻塞休息状态,这种间断的休息期称为鼻周期。
从专业角度讲切除下鼻甲手术是因为术前患者双侧下鼻甲因炎症性病变增生肥大,明显影响了鼻腔呼吸功能,所谓的鼻周期已经紊乱。切除部分下鼻甲是为了缩小下鼻甲体积,恢复鼻腔通气,并不代表解决已经出现的鼻腔一切问题。当然手术是双刃剑,手术之前患者应当深入了解、权衡利弊。如果下鼻甲切除粘膜过多或损坏,周围剩余的粘膜会发生炎症、腺体萎缩、化生,最终鼻腔发干、结痂、嗅觉下降、头痛。更糟糕的是患者由于失去鼻粘膜回馈气流的感觉,中枢神经系统接收不到持续的呼吸感觉,就会产生窒息感。其他主要症状还包括睡眠困难和长期疲倦、并难以专注、产生焦虑及忧郁。这些症状统称为“空鼻综合征”,尽管这一名词最早提出是因为因鼻腔肿瘤切除后鼻腔宽大而导致鼻部不适的称谓,现在也泛指鼻甲手术后产生的不适症状。
虽然目前有关空鼻综合症的长时间观察和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很少,但是临床中已经引起更多医师的关注。下鼻甲的部分切除术已经被更多的微创为代表的手术代替,如粘膜下下鼻甲骨切除或外移术、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高能聚焦超声消融术等等。
当然以往接受下鼻甲手术的患者也不要过度担心,一般手术过程中医生都会尽量保留正常鼻甲粘膜,不会过度切除或全部切除下鼻甲,出现严重空鼻综合征的病例还是极少的。如果出现鼻腔轻微干燥,可以在鼻腔表面涂上保护性凝胶或使用生理盐水喷剂来补充损失了的水分,从而避免粘膜组织萎缩。出现“感觉性”鼻腔阻塞,需要医生检查去辨别,是术后鼻腔粘连、通气间隙仍然不够,还是因为鼻甲粘膜愈合的瘢痕造成感觉性障碍,可以尽早使用类固醇类鼻喷剂,减轻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的疼痛或忧郁,可服用相应抗焦虑的药物。患者日常加强体育运动,促进鼻腔血液循环,保证整体生理心理健康。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在医生患者交流过程中,医生能够多倾听患者的主诉,耐心解释,以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可以让心理医生参与后续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