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耳鸣的病因及预防

2016-07-01

 

突发性耳鸣,很显然就是突然发生,没有征兆的就开始耳鸣。耳鸣发生在一瞬间,或最长不超过48小时耳鸣就达最高峰。突发性耳鸣常发生于中年人,程度不一,且多与耳聋同时发生。耳鸣可随听力恢复而减弱或消失。也有耳鸣先消失,听力随之恢复或直到听力恢复以后仍持续存在。耳鸣程度较重者,熟睡时患者有时可因此而惊醒。

突发性耳鸣属于一种急症,需要及时就医,一般不能超过3天。如果一直延误治疗的话,会对听力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几天内就会出现听力下降的现象,甚至听力消失,造成耳聋。一般来讲,突发性耳聋常发病于成年人,一般为单侧发病,发病时,患者感觉到耳朵里突然出现“砰砰”或“卡嗒”声,随即听力消失。这种疾病常由内耳外伤、感染、梅毒、药物中毒,听神经瘤等因素引起,也有原因不明的突发性耳聋。感冒、疲劳,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擤鼻涕等也可诱发本病。

耳鸣长期存在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响情绪:长期严重突发性耳鸣可以使人产生心烦意乱、担心、忧虑、焦急、抑郁等情绪变化。

2、影响听力:干扰所听的内容,常常听到声音但分辨不清别人在说什么。

3、影响睡眠:突发性耳鸣尤其在夜深人静时响的厉害,入睡困难。即使入睡,也很浅,患者烦躁不安,辗转难眠。

4、影响工作:因听不清别人的讲话,患者常不能被人理解,工作效率下降,渐渐失去对工作和学习的兴趣。

突发性耳鸣虽有一定的自愈率,但不应消极等待,必须视为耳科急症治疗。我们一般提倡早期治疗,如病程超过2周者,治疗效果较差。同时应在尽可能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措施。同时如果听力下降不明显,症状比较轻微的,可以在医生检查后,选择门诊治疗;如若症状显著,耳聋严重,甚至伴有眩晕者,则需尽早住院治疗。

同时,在耳鸣的预防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到如下三方面:

一、行为生活

1、避开噪音。暴露在强噪音下可损害听力,也会导致耳鸣。在操作机器时戴耳塞会有帮助。当实在无法避免噪声源时应及时捂住耳朵,避免耳朵受到强噪音的刺激。

2、不要使用兴奋剂。咖啡因、烟碱和减充血药会加重耳鸣。

3、增加背景音。音乐、风扇或其他的背景声音会转移大脑注意力,缓解耳鸣的症状。

二、饮食生活

1、多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黄酒等。

2、少吃过甜、过咸、含胆固醇过多、纤维素过少的食物。因这些食物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可促进内耳血管病变而加速老年人耳鸣、耳聋的进展。

3、注意五种营养素的摄取。维生素B12,有利于保护耳神经,蛤、火腿、熟牡蛎、鲎、鲱鱼、鲑鱼、金枪鱼等食物内含有镁,有利于保护娇嫩的耳朵,糙米、鳄梨、菠菜、燕麦片、利马豆、椰菜、酸奶、香蕉等含量较多;锌,有利于维持耳蜗正常功能,主要食物有熟牡蛎、牛肉、羔羊肉、鸡蛋、整粒谷物、坚果、酸奶;维生素A,有利于有助于提高听力,主要食物有胡萝卜汁、南瓜、甘薯、胡萝卜、菠菜、金枪鱼、哈密瓜、芒果等;适当摄入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蘑菇、银耳中含维生素D较多。

三、心理调节

情绪或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忧郁、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均可以加重耳鸣,而耳鸣本身又可使患者出现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出现恶性循环。因此,保持一个轻松、乐观等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减轻或缓解耳鸣现象。平时要学会放松,不要待在太过安静的地方,可以找朋友聊聊天等。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