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母乳喂养技巧和知识-新妈妈知多少?

2016-07-01

 

 

刚出生的新生儿日常所需的营养都要从母乳中获取,所以母乳是新生儿最科学、最合理的食品,那么新生儿母乳喂养怎样才科学呢?有关母乳喂养技巧和知识,新妈妈知道多少?

母乳喂养技巧

(一)产后促进母乳喂养的方法

1、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母亲分娩后30分钟内即让新生儿同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当婴儿有张嘴、吸吮等吃奶要求时则帮助婴儿吸吮乳头,可刺激乳汁分泌等排出反射,促使尽早下奶。产后30分钟内,婴儿的吸吮能力最强,如果未能得到吸吮刺激,将会影响以后的吸吮能力。

2、让婴儿多吸吮

婴儿吮吸是促进母乳的最佳方式,婴儿通过吮吸乳头,传递给妈妈体内需要向乳房输送乳汁的信号,可以最有效的促进乳汁的分泌。

3、避免焦虑

哺乳产妇不要过分担心乳汁分泌不足,过度焦虑反而影响乳汁的分泌。

4、乳房按摩

产后进行乳房按摩可增加乳房的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量。在乳房起硬结的时候,产妇可以尝试自己按摩,即用同侧手托起乳房下部,另一侧手放在乳房的上面进行按摩,用力要均匀,不可过于用力。

5、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使奶水量减少。

6、保证母体营养

只有保证母体的营养供给,才可以保证奶水充足,而且保证母乳的营养成分。富有蛋白质一类的食品是哺乳妈妈的最佳选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类等。

(二)母乳喂养的技术

1、母乳喂养的体位

母亲哺乳的体位有坐式、卧式、环抱式等,应以母亲哺乳舒适轻松、孩子吸奶快乐满足为原则。

2、口与乳房的含接

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口含入乳晕的大部分,从而将乳晕下的乳窦部分也含入口内,婴儿舌头在口内由前向后呈波浪运动,从而充分挤压乳晕下面的乳窦。

3、乳量分泌是否充足的判断

通过观察婴儿生理状态判断乳量分泌是否充足。

(1)哺乳次数。3个月以下婴儿每日哺乳次数不应少于8次,提倡按需哺乳。每次哺乳前,母亲有乳房充胀感,哺乳时有下奶感,哺乳后乳房有排空感。

(2)婴儿排泄次数与排泄量。出生后2-3天,新生儿每天换6次或更多次尿布,并有少量多次或多量1次的软便。

(3)睡眠情况。两次哺乳间婴儿能安静睡眠1-3小时。

4、挤奶与乳汁保存

(1)挤奶。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无力吸乳或母亲因病不能哺乳时,应挤出乳房乳汁。正确的挤奶方式是:将大拇指与食指分开,分别放在乳头根部上下1cm-2cm的乳晕部位,拇指与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挤压,使挤压作用于乳晕上下方的乳窦上反复一压一放,并沿乳头旋转手指,挤压所有的乳窦,使乳腺管内乳汁排出。

(2)保存。将挤出的新鲜乳汁置于冰箱中保存,已经冷藏过的奶宜在1小时内食用;冰箱可保存5天。

(三)母乳喂养常见问题的处理

1、乳头扁平、凹陷

如果乳头扁平、凹陷在孕前已经存在,且孕前的乳头牵拉、十字操等乳房保健措施不能使其得到明显改善,在孕期过多的刺激乳头还可能引起早产。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乳头扁平或凹陷情况有自行改善的可能。如果不能改善也没关系,婴儿吸吮不只是吸吮乳头,还应含接大部分乳晕,另外,乳房组织在产后1-2周变软,婴儿的吸吮也有助于将乳头拉出。

如果产后1-2周婴儿仍不能有效的吸吮,可采取以下措施:(1)将乳汁挤出,用杯子喂,但不可用奶瓶喂;(2)增加喂奶频率,使婴儿有充分的机会吸吮;(3)哺乳时先将乳汁几滴,诱导婴儿吸吮。

2、乳头过长过大

母亲帮助婴儿多含乳晕。

3、乳房过度充盈

乳房过度充盈会影响乳房的分泌乳汁,需要及时治疗。如果婴儿能够吸吮,应增加哺乳次数。哺乳前湿敷乳房3-5分钟,然后按摩乳房,将乳汁挤出一些,使乳晕变软,有利于婴儿喊接乳房;如果婴儿不想吃奶,可将乳汁挤出,用杯子喂。

(四)疾病状态的母乳喂养

1、母亲疾病

母亲患有以下疾病不宜哺乳:母亲感染HIV,慢性肾炎、糖尿病,严重的心脏病,心功能Ⅲ级、Ⅳ级,产后有发生心力衰竭危险时;母亲患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精神发育迟滞、癫痫发作无法照料婴儿或对婴儿安全构成威胁时。患乳腺癌需要治疗时不能哺乳,因哺乳时催乳素分泌增多,有使乳腺癌扩散的危险。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或分娩时,是通过胎盘或血液传递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的禁忌症。

2、婴儿疾病

半乳糖血症患儿不宜用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有乳糖;苯丙酮尿症患儿改用特制低苯丙氨酸配方奶喂养。

3、用药原则

尽量不用药物,必要时应选用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

母亲不可服用对婴儿危害大的药物,若服用,应停止喂奶;可以服用乳汁中浓度低且对婴儿危害作用小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市面上新药越来越多,乳母不能自行服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孩子喂奶期间,乳母不应服用避孕药。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