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交界性肿瘤??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的误区

2016-06-30

 

 

综合性医院,肿瘤病人分布于各个科室。人体肿瘤种类多达上千,每一种肿瘤又各具特性。因此,在肿瘤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一些诊断、治疗不什么明确的例子发生,需要引起各级医师的关注。其中,对于交界性肿瘤的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应该值得重视。

首先,交界性肿瘤是客观存在的。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人体的某一种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达到一定的数目,就具有了一定的体积,形成了瘤块,称为肿瘤。肿瘤通常分为两大类: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通常不复发,不转移,预后良好。恶性肿瘤通常生长迅速,浸润性生长,经常复发,容易转移,危及生命。其实,还有一大类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常常忽略了交界性肿瘤这一大块,造成了诊断上的不确切和治疗上不到位,导致不良的结局和预后,教训深刻,悔之不及。由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通常需在接触致癌物多年后,器官组织的细胞出现增生,发展到不典型增生,再演变成恶性肿瘤。这一期间称为诱导期,常在10年以上。如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宫颈浸润性癌;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子宫内膜癌。另外,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界限并非绝然,良性向恶性演变也呈渐进性,经历了良性病变进展到交界性病变直到恶性肿瘤的连续病变过程。如:卵巢上皮性囊腺瘤-交界性肿瘤-卵巢癌。因此,纵观整个肿瘤家族,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交界性肿瘤的客观存在。

交界性肿瘤有其一定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诊断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在临床医师眼里,病理医师应该能对每一例肿瘤都可以得出明确的良性、交界性、恶性的判断。真实的情况是,典型的良性、恶性,判断不难,难就难在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上。病理医师在交界性肿瘤诊断上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经验丰富的高手,也难免失误。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两种:“低诊”与“高诊”。“低诊”就是把交界性肿瘤归入良性肿瘤范畴,手术切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不管不问,结果,几年后肿瘤复发、转移,一切都晚了。“高诊”就是把交界性肿瘤归为恶性肿瘤范畴,一听是恶性肿瘤,大刀阔斧地切除器官,造成终身残废,后悔不及。综合国内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唯一能减少交界性肿瘤诊断上出错的方法是病理医师间互相讨论和会诊。多让一个人看看,多一分准确,少一分错误。

治疗上,个性化制定确当的治疗方案,既不欠缺也不过分。针对交界性肿瘤的“交界”阶段的处于良恶性之间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适合每个交界性肿瘤病人的具体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从理论上说,所有的人类细胞系都具备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的繁殖及行使功能的能力,以及相当潜在的分子调节能力,以此保证细胞抵抗环境造成的损害。只有从每个癌症病人的个体入手,分析其个体特性,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才是交界性肿瘤治疗的有效性途径。例如,每一个病人都有各自的个体化状态,该手术的、该放疗的、该化疗的,情况都不样。交界性肿瘤原则上以病灶清除为主,不必要大刀阔斧切除器官组织,同时,要定期复查和随访,一旦有新的病灶出现,可以及时治疗,确保获得最佳的预后和结局。最后,还想提一句,一般病理上把不典型增生看作相当于交界性肿瘤,因此,临床上也应该将不典型增生当做交界性肿瘤来处理。

附:常见的交界性肿瘤有:(子宫)宫颈不典型增生、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卵巢)交界性上皮内肿瘤;(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脑)不典型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乳腺)交界性叶状瘤、导管及小叶不典型增生;(软组织)纤维瘤病、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非典型黄色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内皮瘤、卡波西肉瘤、分化良好的乳头状间皮瘤;(前列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胃肠)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等等。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