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的生命保护神
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设成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扬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扬州市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十年来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抢救了逾万例危重患者的生命,被扬州市民誉为“生命保护神”,十年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扬州市共产党员示范岗等光荣称号。但重症医学科在普通百姓眼中仍然蒙着神秘的面纱,因此有必要就百姓关心的问题做一解释。
1. ICU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ICU的正规中文名称叫做重症医学科,在日本称为救命救急科,顾名思义就是对病情危重的病人进行监测治疗的科室。
ICU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南丁格尔在临床工作中提出应该将危重病人集中起来管理,形成ICU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士受到枪伤后大量失血、血压下降称为休克,休克意味着死亡,建立休克病房、将休克伤员集中起来积极输液、输血挽救了大量伤员的生命。朝鲜战争期间对于枪伤导致大量失血休克患者即使大量输血、输液使血压恢复,但仍有部分伤员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的伤员不仅仅需要外科医生手术和输血、输液治疗,还需要内科医生参与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此类病人需要集中起来有专门的医护人员针对出血、休克和肾功能衰竭进行监测和治疗。越南战争期间失血性休克的部分伤员在大量输血、输液治疗纠正休克前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此类病人病情涉及循环、肾脏、呼吸等多个器官,而临床医学分工却越来越细,看心脏病的医生不会看肺部疾病、看神经疾病的医生不会看肾脏疾病,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病房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多个器官同时存在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欧美国家相继成立ICU。
我国的ICU雏形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曾宪九教授提出的创伤病房、70年代天津的“三衰”病房。在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建立了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张ICU病床,并于1984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重症医学科。20世纪90年代随着等级医院评审,全国各地成立了形式各样的ICU,在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卫生部的诊疗科目中并没有单独设置ICU科目。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重症病人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心监测和治疗下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突显了ICU医护人员在危重病人救治方面的能力和水平,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北京成立,我国ICU医护人员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危重伤员的抢救治疗又是在ICU医护人员主导下完成的,以致时任卫生部长陈竺发出感叹“建立在重症医学平台上的多学科合作是危重病人救治的最佳模式”,充分肯定了ICU的作用和地位。2008年国家标准委员会授予重症医学学科代码320.58,卫生部明确ICU是与内、外、妇、儿并列的一级诊疗科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重症医学科,至此,我国重症医学才真正有了名分。随着我国医改的推行,三级医院主要针对疑难危重病人,而危重病人就应该收治到ICU进行监测和治疗,由此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进入快车道。
2. ICU和普通病房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ICU与普通病房收治的病人不一样,普通病房收治单一疾病病人,如肺有毛病到呼吸科、高血压、心脏病到心内科,中风到神经科,而所有这些疾病的最严重阶段、以及多个器官同时存在疾病时则需要收治到ICU进行监测、抢救治疗,也就是说,普通病房收治单一器官疾病的轻病人,ICU收多个器官疾病的重病人。
其次,ICU和普通病房观察病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不一样,普通病房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体格检查、X线、心电图等传统方法观察病情和诊断疾病。ICU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连续、动态、实时、定量观察,随时可以发现病情变化,例如ICU通过特殊的仪器设备可以观察到心脏每跳动一次射出的血量和血压是否可以满足机体需要并且能够连续监测。
第三, ICU和普通病房治疗理念和方法不一样,普通病房通常根据疾病的病因开展一系列治疗,而ICU面对的病情常常是病因不明,但表现为多器官受损,必须先做器官功能支持,同时追查病因并针对性治疗。通俗的讲普通病房治疗疾病一般是“先瞄准,再开枪”,而ICU常常却“先开枪,再瞄准”。或者说,病人就像一面墙,可能老鼠打洞导致根基不稳,需要专门抓老鼠堵洞的人(单一疾病专科普通病房治疗)、也可能是洪水浸泡地基不稳,需要专门排空洪水稳固地基(另外的单一疾病普通病房治疗),而ICU常常是看到这面墙要倒掉,具体原因来不及明确,首先要做的是想办法把这面墙稳住,同时寻找原因进行治疗。另外,ICU是把病人当做一个整体或者说作为一个人来诊断和治疗的,在治疗某一疾病的同时充分考虑对其他脏器的影响,而普通病房更多的把病人当做一个脏器在看病,至于其他脏器的疾病和是否受本科室治疗的影响较少考虑,而是更多邀请专科会诊,但会诊医生又仅仅从其专业角度考虑问题。一定程度上讲普通专科更多强调局部、ICU更多强调整体,普通专科更多强调病因治疗、ICU更多强调器官功能支持的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3. ICU为什么不让家属陪护?
ICU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本身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同时因为病情危重需要应用许多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发生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绝大多数家属因为没有专业医学背景,陪护和探视过程中就会增加感染的机率。
ICU时刻都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病人旁边观察、监测病情变化和进行相应的治疗,不需要像普通病房哪样需要家属陪护,有情况时要家属去找医生护士。ICU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员负责病人的包括吃、喝、拉、撒在内的生活护理,在满足病人生活需要的同时保证病人身上救命的各种管道不出现问题。ICU病房工作人员完全承担了包括观察病情、调整治疗和各种生活在内的工作,比家属 更专业和安全。
ICU病人往往因为疾病本身危重造成忍耐力明显降低,虽然ICU针对性给予镇静和镇痛治疗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但家属陪护势和频繁探视必影响病人病人休息、增加病人痛苦,不利于疾病恢复。
ICU又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规定了探视时间,家属可以定时探视安慰病人、同时和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病情。
总之,ICU无家属陪护完全满足病人治疗和生活需要,能够减少包括感染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轻家属负担、不影响家属正常工作和生活。(此处加反映病人在ICU治疗、生活护理、家属探视、家属可以正常工作的漫画或图片)
4.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进入ICU治疗?
正如前面所讲,任何疾病在最严重阶段都可能需要到ICU治疗。简单讲,病人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到ICU治疗,第一种是病人生命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只有经过ICU的监测和治疗才可能转危为安;第二种是病人虽然没有处于危险状态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比较大,即所谓的潜在高危病人,如有基础疾病的大手术病人,在手术后可能出现心脏、呼吸、肾脏等各种脏器并发威胁生命的疾病,通过ICU监测和治疗使病人不发生这些危险。
5. 病人什么时候可以转出ICU?
当病人需要进入ICU治疗的原因纠正或潜在的高危因素祛除后,病人就可以考虑转出ICU了。或者说至少当病人自己的的循环、呼吸平稳、不需要外界支持治疗,仅剩下某一脏器还有疾病时就可以考虑转到相应的专科继续治疗了。ICU病人一般转回原来的专科继续治疗,如果在ICU治疗稳定时,有新的疾病成为主要问题,则由ICU与原来科室及负责治疗新疾病的科室协调,转到相应的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