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侵袭性真菌感染介绍

2016-06-30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由病原真菌侵犯内脏器官及皮下组织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真菌侵入人体内,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多发生于免疫受损的患者中。

近20余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国内临床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I的发病率为7%~14% ,ICU领域IFI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多发生在血液、ICU、移植以及呼吸和感染领域,其中血液科病人,如骨髓移植、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比重约占61%,感染和呼吸科患者约占17%,主要集中为艾滋病、呼吸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ICU和移植病人的比重约占15%,多为实体器官移植,大型手术和胃肠外营养的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常常被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所掩盖,难以早期发现,而且其进展快速,预后效果差,病死率极高。侵袭性真菌感染多以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为主。从1958年开始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两性霉素B,到最新一代的棘白菌素类药物,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史不过近50年,在品种的选择上与品种繁多的抗细菌药物相比非常有限。由于多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而且真菌常已侵入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治疗难度大,治愈率低,且极易造成病人的死亡。目前临床医生多推荐采用早期积极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来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全球均存在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现象,中国更为严重。由于药物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这不仅使原来有效的抗菌药物作用失效,还易引发因菌群失衡、身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

从细菌耐药发展史来看,某种新的抗生素发现以后,就会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有资料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在这场时间的赛跑中,结果往往令人堪忧。 2010年超级细菌的诞生让全世界的政府都开始警醒,有朝一日细菌耐药性的进化速度超过了抗生素的研制速度,也许我们又将回到抗生素诞生前的黑暗岁月。

ICU领域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表现为念珠菌血症,念珠菌血症目前已跃居院内血行感染死亡率的第1位。IDSA指南推荐此类患者可采用棘白菌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重度和重症患者或最近使用过唑类的患者推荐棘白菌素类药物给予治疗。专家呼吁应依照临床判断和需求,在安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全球每年约有750万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位居死亡人数排行的第四位。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患者可达250万人,因药物原因死亡的约20万人。安全用药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以基因检测为代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指导在未来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2012年,美国FDA更新的药品说明书中有84种药物建议根据基因型调整用药方案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涉及患者人群超过30%。这84种药物中就包括2种抗真菌用药。

个体化的用药问题是目前医疗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太多关于抗真菌药物个体化医疗方面的研究,这也是中国医疗界下一步应该要做的事情。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