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如何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

2016-06-29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0.7%和41.1%。虽然近年胃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根治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肿瘤本身的侵犯范围、浸润程度、分化等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化疗等,其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患者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然而胃癌患者术后产生的不良情绪和护理干预、心理干预影响着患者恢复健康以及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术后如何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等,成为了如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

围术期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频繁、进行医疗和护理干预最方便直接的时期,所以该期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较好的时期。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完善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对严密观察病情,提高对病情发展的预见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主动积极、有计划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对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患者安全顺利地渡过围术期和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生存质量的测评结果来指导临床实践,可以使护理工作有目的性,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围术期的生存质量。根据本调查结果,术后护理的重点应放在术后镇痛、改善症状、提高食欲、心理护理等方面,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教育逐渐被引入到护理工作巾,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改正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以此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干预手段,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配合治疗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患者就医顺应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这种在护理中引入健康教育的方式已经在部分实践中得到证实。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源,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心理,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常规护理虽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对其效果不明显,而经过健康教育的胃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的好转。常规护理仅对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恶心、呕吐、疼痛以及食欲丧失有明显改善,其他无明显影响,而经过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仅对社会功能及经济困难等外在因素较强的方面无明显改善,但整体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可以说是对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明显改善的作用。因此,说明健康教育应用到胃癌患者的护理中对患者恢复健康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还显示。很多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度很高以及他们对健康教育护理的认可,他们需要专业人士帮助他们对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提醒他们如何预防以及就医后的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帮助很大,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保持的护理模式,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为患者提供围手术期的全程一体化健康教育,相信效果会更加明显。另外,为保证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医护人员还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饱满的状态为患者及家属服务,使健康教育的效果更理想。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人类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胃癌患者因为对手术和病情的担忧会出现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消极地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与愈后的效果。护理人员却可以竭尽护理手段,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发挥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专业优势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提高生活质量。有学者进行文献分析表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成年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中,在充分了解患者个体状况的基础上,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消除其负性情绪,鼓励其正确对待现状,帮助其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心理干预应用于胃癌患者术后,提高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对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消极的治疗态度,总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