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几招防中暑
夏季收治确诊的中暑病人并不多,但发烧、感冒的病人就明显增加了。根据分析,个中原因与市民没有正确使用空调密切相关。
并不是天气热就会中暑。从临床上说,中暑有一套诊断标准,其当中包括休克、虚脱、血压低和超高热等等,它主要是因为环境高热多湿,人体体温不能正常由排汗发散而急升,损害脑细胞引起。中暑其实并不可怕,只要防治得当是可以避免的。
四大中暑高危区
1、太阳底下曝晒的汽车;
2、海滩;
3、露天场地;
4、闷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
中暑症状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中暑处理
1、迅速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平卧休息;
2、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30%酒精擦身降温。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清醒者也可服人丹、绿豆汤等。昏迷者针刺人中穴、十宜穴或立即送医院。
中暑防治
预防中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身体降温,不要在室外停留太久,外出要打伞;
2、在室外工作的人,如警察等必须找阴凉的地方躲避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
3、要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在饮水中放少许的盐;
4、多喝凉茶,注意可随身携带万金油、驱风油,以备不时之需。夏季收治确诊的中暑病人并不多,但发烧、感冒的病人就明显增加了。医生分析,个中原因与市民没有正确使用空调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