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宝宝怎样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以学龄前儿童占大多数,≤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每年4月份开始,手足口病逐渐进入高发期,持续到9月左右。儿童手足口病发病之初与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若宝宝手、足、口腔、臀部或膝盖等部位有皮疹或疱疹呈米粒大小的水泡,水泡颜色较深,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疼痛感明显,有痒感想挠伴发热,要注意分辨。
儿童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被患者的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污染过的空气、飞沫、体液、分泌物等传染或经粪-手-口或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所有在该病高发期间,幼儿园、托儿所等易发生集体感染现象。宝宝出现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最好隔离在家,不要去幼儿园、空气不好或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或被感染的机会。
一旦发现宝宝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心肌炎、脑膜炎等重大病症。由于手足口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类似的地方,所以治疗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抗病毒治疗,二是皮疹的治疗。治疗期间,宝宝要隔离在家,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饮食,保护好水泡,以防水泡破裂之后溢出病毒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另外,还要对宝宝的消化道进行调理,治疗宝宝积食、调理脾胃。儿童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是轻症,且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特殊治疗,护理得当很快会痊愈,所以家长不需要害怕;不过,若宝宝病情严重,一定要及早送至医院治疗。
日常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手的卫生。包括环境、食物、个人等卫生。常言道“病从口入”,所以要让宝宝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同时,要给宝宝勤剪指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