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激素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自从1855年人们开始研究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来,其在临床各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我们平时所说的激素一般指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下面我们谈谈激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克罗恩病: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病情活动的最有效药物,适用于中、重型患者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的轻型患者。当遇到如下情况时可考虑应用: (1) 其他药物不佳,但又无手术指征时 (2) 病情处于危重状态 (3) 有全身并发症,如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 (4) 多次手术,病情复杂和恶化,不宜再行手术时. 激素给药前必须排除腹腔脓肿的存在。激素应用初始剂量要足: 如泼尼松40mg/d;减量要慢:泼尼松40mg/d减至20mg/d过程中每周减5-10mg;减至20mg/d起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并将减量速度改为每10-14d将日量减5mg。
溃疡性结肠炎:激素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重型患者,特别适用于重型活动期患者及急性爆发型患者。其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且病变范围较小者,可改用糖皮质激素保留灌肠(通常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50~100mg,1~2次/d)
灌肠效果不好或病变范围较广者,采用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30~40mg/d,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对于中型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30~40mg/d,一般7~14d见效,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必要时适当短期应用解痉剂和抗腹泻药以减轻症状。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宜采用短效或中效类激素,如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泼尼松龙40-80mg/d,或甲强龙40-60mg/d。在症状控制后即可改为相当剂量的口服激素。出现疗效后至少维持2周再开始逐渐减量;减量要视病情和治疗反应个体化进行起初每7~10天减5mg;用到20mg/d后,可每2周减2.5~5mg;通常维持量为泼尼松10mg/d,维持至少1年,反复发作者应长期维持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标准治疗为泼尼松或泼尼松龙 40~60mg/d或20~30mg/d和硫唑嘌呤1mg/kg/d联合应用;泼尼松和硫唑嘌呤联合应用不良反应比单用大剂量泼尼松要小;治疗激素的剂量需要6周~12周,逐渐减量至15mg/d以下。
药物性肝炎:对于肝细胞损伤明显及胆汁淤积表现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对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药物过敏表现者;短期静脉滴注甲强龙40mg,每日两次。
酒精性肝炎:对重型酒精性肝炎有效,短期静脉滴注甲强龙40mg每日两次,但对远期生存率的疗效尚不确定。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糖皮质激素对此类疾病疗效较为明显,标准治疗方案为泼尼松20~40mg/d或甲强龙,连续服用7-10d,之后逐渐减量, 疗程2-3个月。
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剂型及用法等明显相关,在使用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感染、代谢紊乱(水电解质、血糖、血脂)、体重增加、出血倾向、血压异常、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小儿应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