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范畴,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范围多累及远段结肠,病变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在各个年龄层男女发病率均较为接近,有研究显示男性 UC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女性中有所下降。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免疫以及遗传、感染等因素。
临床表现:
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1)腹泻:最常见症状,多为黏液血便、血便等粪便的异常,尤其是黏液脓血便几乎成为所有活动期患者的必有症状。大便次数的多少可反映病情的轻重,轻者每日4次以下,重者每日六次以上。
(2)腹痛: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痛,多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有腹痛?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的规律。
(3)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因直肠刺激引起,常有骶部不适。
(4)其他:如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全身症状: 轻型者全身性表现不明显,重症可有发热、心慌、衰弱、消瘦、贫血、水电解质大量丢失。
疑诊病人应作哪些检查?
对于疑诊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应在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检的基础上,做下列检查:
1.粪便检查:大便常规和培养。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作用。肉眼检查常见血和黏液,涂片镜检可见红、白细胞。为除外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疾病应作相关检查。
2.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黏膜变化,取活检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表现为: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l 疑诊病人一定要行肠镜检查吗?
结肠镜的检查已经越来越得到肯定。目前认为,结肠镜检查在很多情况下已取代放射学检查成为首选。肠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通过肠镜检查,可以直观明了的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有确诊价值。检查时,可有目的的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l 哪些病人需要肠镜检查?
(1)临床上有消化道症状,怀疑大肠或回肠末端病变不明确者。(2)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明确,需明确病变分布范围及严重程度。(3)大肠炎性病变诊断有混淆,需结合活检病理区分者。(4)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明确,但怀疑有恶变者,通过活检帮助明确或排除。
3.钡剂灌肠检查:
如果结肠镜检查有困难是可行该检查,但是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不宜行该检查,以免加重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4.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
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以及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2)同时具备典型临床表现和肠镜表现或钡灌肠表现中任何一项,可拟诊为本病。(3)如再加上黏膜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确诊。(4)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需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5)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