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 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三伏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2014年三伏具体时间(伏帖每伏第一天最佳):初伏:7月18日---7月27日,中伏:7月28日??8月6日,末伏:8月7日??8月16日。
三伏贴,是在夏季将药物敷贴到穴位来治疗及预防秋冬季节疾病。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6?8小时,不超过24小时。
三伏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容易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以上疾病均是冬季易得或易加重的疾病,通过“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提前治疗,可以减少发病频率,减轻发病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禁忌人群
2岁以下的小孩、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进行“冬病夏治三伏贴”。
使用三伏贴注意事项
(1)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效果最佳。但也不必拘泥,对骨关节病等其他情况不一定非要选择庚日贴敷。整个伏天都可收到满意疗效。贴敷时间:成人 4-6小时;儿童1-2小时。
(2)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忌食海鲜,避免电扇直吹或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久待。
(3)贴药后,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大多可以忍受。
(4)冬病夏治期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首先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其次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因为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