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幽门螺旋杆菌与我们的胃

2016-06-17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早在1875年,德国科学家就在狗胃中发现一种螺旋状微生物;数十年后,有人发现人胃中也有"螺旋体"因无法分离并在容器中培养存活而难以进一步研究。直至1982年,两位澳大利亚医生、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和Barry J. Marshall将一种"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从患者胃粘膜组织样本中分离、体外培养成功,这种容易定植于胃窦的病原微生物,7年后才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外形在人体内呈螺旋状而在体外呈杆状的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 即只能在含2%~8%O2的微环境中它才能稳定生长。因此,它在大气中和绝对厌O2条件下均不能生长。一般定植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良好的动力及黏附功能,可产生多种酶类(如尿素酶)和多种致病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与我们的胃有什么关系呢?  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成功为其医学研究开创了历史新纪元。随后多项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淋巴瘤等密切相关。据报导80%的胃溃疡和90%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这种细菌引发的。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经科学统计首次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不过,大多数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不表现出症状,只有一小部分人会进一步患胃部或十二指肠疾病。

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呢?首先我们认识幽门螺杆菌,根据它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分布特点去科学地应对它。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源是人类,动物鼠、猫、狗、猪等也可能传播。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摄入,可通过密切接触、带菌飞沫、污染水源、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等途径感染。感染者的唾液或牙菌斑、胃粘膜组织、粪便中均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90%左右的感染者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感染后产生的相应抗体,这些抗体并非完全具有保护性。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地区经济状况、人口密度、饮用水种类以及人群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多项因素相关。发展中国家的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0岁以下儿童或50岁以上中老年人尤其易感。中国人H.P感染率约40-90%,现症感染率55%左右。因此,积极宣传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医学常识非常重要。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改善居住、饮水等卫生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污染、变质食物;设立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饭前、便后洗手;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等。

目前常用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1)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M、IgG检测,(2)碳-14尿素呼气试验,(3)碳-13尿素呼气试验,(4)胃镜下胃粘膜活检尿素酶检测或组织学检查

对于检出幽门螺杆菌的朋友,一定要看正规医院的消化科医生。不是所有检出幽门螺杆菌者都需要治疗。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必须要根除幽门螺杆菌(1)临床上有胃痛、胃胀、泛酸、嗳气、口臭等症状;(2)胃镜检查有胃粘膜糜烂、溃疡、明显萎缩、或伴肠化增生;(3)有胃癌家族史;(4)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

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 如同其它致病微生物一样,幽门螺杆菌也会很快产生抗药性。有的病人几经治疗仍能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有的治愈后又再感染。因此我们应遵医嘱正规检查和治疗,并且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观点,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相信人类在与幽门螺杆菌的战役中终究是胜利者!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