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的维护

2016-06-17

 

乳腺癌在先期的手术治疗后即行化疗,一般疗程6-8次,每隔21天或28天为一疗程。由于使用的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一旦外渗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大部分化疗患者均选择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即PICC进行治疗。下面介绍几点关于PICC的临床知识和维护经验。

1、穿刺静脉的选择  乳腺癌患者手术几乎全部要做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会造成局部血管损伤和结构变异,因此一般只能选择健肢。静脉选择原则: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最后选择头静脉。

2、预防导管异位  在置管前协助患者练习将头转向穿刺侧并低头,是下颌紧贴肩膀的动作;对部分偏瘦的患者,辅助护士用食指和中指压迫同侧颈静脉,嘱患者头偏向术侧,下颌尽量贴肩。同时用10-20mL生理盐水缓慢注射,借助重力作用有效避免置入颈内静脉。置管成功固定后摄片,确定导管到达上腔静脉。

3、穿刺点渗血的预防和处理  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机制,合理选择穿刺位置,尽量避开活动过于频繁的肘部正中,穿刺点最好选择肘正中上下2cm处。穿刺时尽量避免直刺血管,应选择在皮下组织移行1-2cm,利用皮肤组织的收缩压迫针眼部位。穿刺完后局部压迫30分钟,凝血功能差的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常规24小时后首次换药。

4、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选择合适的血管,选用组织相容性较好的导管,娴熟的穿刺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都是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措施。PICC患者每天进行询问和评估置管肢体,测量臂围并记录,了解肢体有无红肿、肿胀、疼痛,有无触及条索样硬块,发生的时间,有是否伴有皮温、皮肤颜色的改变。另外肿瘤患者血液大部分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置管后查血D-二聚体,必要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发生静脉炎及时查明原因,一般予硫酸镁湿敷,血栓性静脉炎立即拔管。

5、湿疹的处理  3M敷贴具有良好的无菌屏障作用,固定牢靠,被广泛用于PICC导管的固定。但有部分患者在敷贴固定部位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甚至水泡、糜烂。夏季尤为严重。目前,康惠尔溃疡贴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一种闭合性敷料,可以在局部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以及白介素,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消退,减轻炎症反应。它含有的高分子聚合体颗粒可以吸收渗透液,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减少菌落生长,避免感染的发生。它还具有良好的弹性及自粘性,易于固定,患者使用后方便舒适。

6、患者的自我护理  患者带管回家后要认真做好自我护理,不影响日常活动,如进餐、穿衣等。但要注意置管侧肢体保持平顺、自然,不提重物,避免过多的肘屈伸活动;每天坚持做握拳松拳的动作;避免长时间向置管肢体侧卧位;穿脱衣物时避免牵拉外露的接头,不要随意变动外露导管的位置,防止导管破损或将导管拉出体外。无特殊情况每周维护一次,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到医院更换敷料。每次维护后护士需记录置管长度,日期及上臂围。

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前后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防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维护方法,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为肿瘤化疗提供了一条方便安全的静脉用药途径。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