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拉肘”的预防与治疗
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小儿随父母奔波或由保姆携带,“牵拉肘”的发生率愈加增多,甚至于一个小儿多次出现“牵拉肘”,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了解了“牵拉肘”的发生机制则可预防此类事情发生,并可及时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牵拉肘的医学称呼应该是“桡骨小头半脱位”,是5岁以下幼儿肘部最常见的外伤,多是由于家长没有正确搀住幼儿的上肢,用力牵拉手部而引起的。
临床上,5岁以下的孩子出现牵拉肘的情况很多见,尤其是2岁-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走路的阶段,家长牵拉孩子的机会较多,发生率也较高。比如,年轻父母搀着孩子走路,遇到台阶时父母突然提起孩子的手,或是孩子摔倒在地,父母抓起孩子的手一把拉起,有时候,如果给孩子穿脱衣服时动作太粗暴,也可能造成桡骨头半脱位。
5岁以下孩子桡骨头发育尚不完全,桡骨头和桡骨盖的直径差别不大,环状韧带也比较松弛,稍加外力影响,桡骨头就会从环状韧带中脱出,形成半脱位。
“牵拉肘”的表现
发生牵拉肘时,宝宝的手臂呈现半弯曲下垂,不能举手,拒绝拿、取食物及玩具,并拒绝大人碰触。肘部可以略有肿胀但外形无明显变化,肘部由于受牵拉伤后疼痛、怕触碰,尤其在肘关节压痛明显,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制。
孩子一旦发生“牵拉肘”,家长如何第一时间自我判断?首先,在孩子出现不适前,通常大人曾经做过牵拉孩子手腕的动作。患儿的前臂不能自行抬举或屈曲,如果旋转手臂,患儿会感到疼痛,忍不住哭喊。同时,在患儿的手肘桡骨头处轻按,会感觉到明显压痛,拒绝家长再次触碰。如果脱位时间长了,患处还会出现肿胀。
“牵拉肘”的治疗
如果幼儿出现“牵拉肘”现象,应该立刻去医院骨科诊治,由专科医生检查和进行手法复位。
“牵拉肘”的预防
家长只有正确搀住幼儿的上肢才能避免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一旦孩子出现过“牵拉肘”,平常家长就尤其要当心一些。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抓住孩子的肘关节或上臂部位,而尽量避免直接牵拉幼儿的手。开始时可能不太习惯,经过一阶段就会逐渐适应了。一岁左右的宝宝学走路时,家长最好把两手放在他的腋窝下。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