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防治
心血管病是指心脏及其血管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等,其他还有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发病、死亡最多的疾病,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血管病不但可以预防和控制,而且进行心血管病预防和控制投入低、回报高。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们,提前进行预防,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事半功倍)。千万不要等到疾病发生后才重视和花更多的钱(事倍功半)。心血管病患者,虽然为时已晚,但还是可以更好的控制心血管病的进一步加重。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预防发病,未发生心血管病的人群,主要针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病因)进行预防。包括:(1)遗传:你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近亲长辈如果患有心血管病,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将增加。(2)年龄:心血管病发病随年龄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要注意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3)性别:50岁以前心血管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健康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心血管病患病比例趋于平衡。(4)血脂异常:发现血脂异常,首先应积极控制饮食特别是油脂的摄入、增加运动,减少多余的脂肪,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控制正常半年后血脂仍然异常,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5)高血压:高血压初期症状很少,少数高血压患者有头昏、头痛、心悸、颈部疼痛、健忘、失眠、耳鸣、易怒、神经质等,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往往造成脑溢血、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6)糖尿病:早期糖尿病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血糖是否异常。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血糖控制不好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
不定期体检:定期参加体检(每年至少一次),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是否异常,以便尽早干预。
心血管健康危险因素越多,患心血管病可能性越大。心肌梗死、脑溢血、脑梗死等,多为“突发疾病”,实际上早就有了突发的基础。心血管病的常见信号,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臂部放射性疼痛,早晨起床时,感到胸部难受,晚上睡觉胸憋难受,不能平躺,情绪激动时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稍快便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爬楼梯或做一些过去很容易的活感到特别累,需歇好几次才能干完,浑身乏力、头昏、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有以上表现的人要注意自己是否已有心血管病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
心血管病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关键:早重视早期信号,疼痛的好处:提醒自己身体的某些方面有可能出现问题;早发现疾病:体检(特别是多数患者没有明显表现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早就诊:尽早明确诊断,以便尽早积极的处理;早治疗:早期疾病好治疗,防事件,已得心血管病的患者,心脑血管严重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防事件就是让稳定的血管斑块继续稳定,让不稳定斑块转化为稳定,防止发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防事件关键:控制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和稳定斑块,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防后果,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的患者,使用溶栓、支架置入等。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开通梗死血管。治疗效果取决于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时间就是心肌、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得越早,挽救的心肌、大脑组织就越多,致死、致残的概率就越小。对于在医院外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的患者,家属应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诊治,而不是观察、等待或擅自处理,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心血管病三级预防
防治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患者数月至数年后的常见归宿,积极作好三级预防可以推迟或减轻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心力衰竭预后差,花费巨大,已成为全球性最沉重的医疗负担。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到大医院看心脏专科以制定治疗方案,而回到社区由社区医生管理其方案的执行,如此可节约较多医疗费用而又让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疗。
心血管病防治的关键,要有心血管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积极的健康态度,并付诸行动,转变观念,重视防患于未然。病后找医师只是不得已的被动选择, 病后才找医师和花更多的钱为时已晚、错过最佳时机,心血管病大多数不能根治,只能终生治疗,过早得心血管病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注重健康的目的:除延长寿命以外、更要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有了健康才能更好的工作和享受生活。
最好的预防办法:没有生病前主动进行预防。注意心血管病的早期信号,以便及时尽早发现心血管病并尽早干预,定期参加体检是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的最好办法。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病防治的根本。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