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发展史
危重病医学是近40年来在医学科学领域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先后成立了各种综合性或专科的加强监护病房。随着各种先进监护仪与生命支持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ICU医护人员经验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危重病人死亡率和病残率大大降低,生存率提高。目前国内外已把ICU的建立床位数占医院总床数的比例,设备完善、人员素质以及抢救效果等,作为判断一个医院的医疗功能分化程度与总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ICU从最初观念的提出到建立ICU的雏形,直至现在国内外相继建立各种较完善的综合性或专科ICU,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
1863年,南丁格尔结合自己的体会,首先提出术后病人应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康复治疗,这是最早的关于ICU的设想。上个世纪40年代后,国外逐步建立了麻醉复苏室。以集中观察治疗麻醉手术后的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有效地保证了病人麻醉后的安全,进一步启发和孕育了建立ICU的设想。1952年夏,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生了脊髓灰质炎的流行,造成了很多延髓性呼吸麻痹的病例。当时病被集中起来,在内科和麻醉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人工通气,使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使有关医生认识到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1958年美国正式成立了综合ICU,当时隶属麻醉科管理。1962年又成立了心脏病ICU。1963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举办了ICU学习班,并于1970年成立了危重病医学会。
我国ICU的建设起步较晚。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手术后ICU,属外科系统管理,1984年成立了综合性ICU。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全国各省级医院及许多市级医院均已设置了ICU。1997年9月,中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ICU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综合ICU:收治医院各科室的危重病人,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受院部管辖;②专科ICU:是临床床二级科室设立的ICU,如心脏内科ICU、呼吸内科ICU等;③部分综合ICU:介于综合ICU与专科ICU之间,由医院较大的一级临床科室为基础组成的ICU,如外科、内科或麻醉科ICU等。
ICU收治的对象,原则上为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败血症,心脏呼吸骤停复苏后,溺水、电击伤复苏后的病人;重大手术术后需要监测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者;麻醉意处病人,重型复合性创伤、各种类型中毒、休克病人;各种代谢疾病危象者;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者等。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