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防治
中暑是因为环境高热引起的疾病总称,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丧失过多,导致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一种疾病,民间称为发痧,祖国医学称为暑病,认为是六淫中的暑邪所引起。
一、中暑的病因
中暑的病因很多,对高温环境不能充分适应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促使中暑的原因有(1)环境温度过高:在大气温度>32℃,湿度>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的防暑降温措施时,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易发生中暑;(2)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中暑;(3)人体散热障碍:如环境湿度过大、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广泛的皮肤病变或先天性汗腺缺乏时人体散热障碍会导致中暑。
二、中暑的症状
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三、临床分类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耳鸣、眼花、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体征。
3、重度中暑:
(1)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体温在40℃以上。
(2)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盐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浅快、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盐分,血钠及血氯降低,血钾易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疼痛,体温正常。
(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过高(可达41-42℃),脑及脑膜水肿、充血,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四、预防
1、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2、有慢性心血管病、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暑热季节要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2-3周时,应饮用含钾、镁和钙盐的防暑饮料。
3、炎热天气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着紧身绝缘服装。
4、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阳光。
五、治疗
1、对先兆中暑及轻度中暑,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可用冷水擦浴、应用电风扇、空调等降温,同时给患者饮用淡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并休息,对有循环功能紊乱者,可静脉补液。
2、对重度中暑患者,需及时送医院采取降温、补液及器官保护措施。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