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肠系膜血管病变的CT检查
肠系膜血管包括肠系膜上、下动脉及静脉等血管及其分支,由于受腹部胃肠蠕动及呼吸影响,其解剖变异较大,易发生病变。这类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很容易误诊、漏诊,但其病情凶险,随时可能因夹层动脉瘤样扩张破裂导致腹腔大出血或肠系膜血管栓塞、肠缺血而威胁生命,因此要求检查快捷、准确、有效,早期明确诊断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的广泛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扫描部位的容积数据,配合快速精确的注射对比剂增强,可获得动脉期和静脉期的血管成像数据,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肠系膜血管及其病变。
1.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多数是由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而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少见,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中层囊性变、怀孕、结缔组织病、高血压、胆囊炎或胰腺炎相关动脉炎症等。典型CT变现是动脉期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影,在横断位上呈低密度月牙形改变,真腔与假腔之间见弧形内膜瓣影,除主干病变外,往往累及分支动脉。本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生化检查一般也没有特异性变化,早期诊断比较困难。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正确早期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肠系膜缺血 分为急性、慢性、非闭塞性等。急性肠系膜缺血是一种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科急症,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肠坏死,死亡率达60%~80%。肠系膜缺血并非一种单一疾病,而是由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组成的疾病群。75%~80%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造成。慢性肠系膜缺血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由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症状、体征不典型,与其他急腹症有相似之处,易误诊为阑尾炎、急性胃肠炎、肠痉挛等,误诊率极高,且一旦治疗不及时,病情可进行性发展为肠管坏死及弥漫性腹膜炎,故早期诊断是关键。而快速、安全的MSCTA目前已成为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的首选。
3.胡桃夹现象 是由De Scheppery于1972年首次描述,是指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小导致左肾静脉受压引起的非肾小球性血尿等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肠系膜脂肪、淋巴结、腹膜等组织充填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压。只有降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夹角过小,才导致左肾静脉受压。而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病理解剖因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造成的十二指肠阻滞而产生症状。发病机制也主要是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屈氏韧带过短和十二指肠水平段位置过高。MSCTA横断为及MPR影像能很好地显示血管及相邻结构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MSCT肠系膜血管成像对于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具有无创、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能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发生部位、长度,了解肠系膜上动/静脉的解剖状态及通畅情况,判断有无并发症,为临床内科处理或外科手术计划的制定、介入治疗和随访观察、疗效评估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成为肠系膜血管疾病诊断和随访的主要的影像学方法。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