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胰岛素治疗的障碍--心理性胰岛素抵抗
在人体的腹腔之中,胃的后下方有一个重要的脏器叫做胰腺。胰腺合成产生很多种可以分解食物的消化酶(外分泌作用),同时还分泌可以调节血糖的激素(内分泌作用)。胰腺上有许多象小岛一样的内分泌细胞,我们称之为胰岛,胰岛素就是由胰岛的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一种包含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激素。人体几乎所有细胞都需要胰岛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肝细胞、脂肪细胞和肌细胞。胰岛素可降低血液中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浓度,从而达到饭后贮存营养物质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发现身边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的发生正是由于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或者是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糖尿病可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继发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由胰岛素缺乏所引起,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多发于儿童或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可能被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所破坏,所以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很低或几乎没有;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对其自身胰岛素不敏感或不能使用其自身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最多发的年龄段为50-60岁,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可正常或高于正常值,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往往与肥胖相关,但其中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对于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2型糖尿病治疗理念及胰岛素剂型的不断更新,胰岛素治疗也已成为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但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医生或是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时都存在着心理障碍,这种现象称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素治疗推迟或者影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维持,最终影响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导致并发症的增加。
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性胰岛素抵抗?首先是患者对胰岛素的知识缺乏和错误认识;其次,部分医务人员对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一些调查显示有30%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法接受胰岛素治疗,虽然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应用胰岛素有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必须使用胰岛素,但有56%的医务人员待患者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或者是患者主动表示接受时才考虑应用胰岛素,10%的医务人员则在患者出现急、慢性并发症后才选用胰岛素,仅有30%的人表示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使用胰岛素。
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担心用药成瘾;认为应用胰岛素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认为胰岛素治疗费用高;担心胰岛素携带和注射导致的不方便,影响生活质量;担心无法掌握注射方法;害怕注射疼痛等等。其实胰岛素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的物质,生来即有的东西何来的成瘾性呢?2型糖尿病只有在伴有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严重肝肾疾病导致持续性肝肾功能不全情况下,为了避免口服药物对受损脏器带来的进一步损害,才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更多的情况如出现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急状况,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或乳酸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等,胰岛素的使用也只是暂时性或阶段性的,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后完全可能改为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在糖尿病发病的各个时期都可以使用,最新的资料证明,刚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根据血糖水平及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再改用口服药物,将因此终生获益,与直接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相比,血糖会控制得更快、更佳,而多年来消极、被动地使用胰岛素现状正是形成应用胰岛素是病情加重表现的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目前,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一样,种类繁多,价格高低不一,胰岛素并不是高价药的代名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胰岛素的价格在逐渐降低,能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而胰岛素注射装置(笔和针头)也在不断完善,更加便于携带,更加容易操作,注射时的疼痛也已几乎感觉不到。
要克服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一是要重视心理卫生问题,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状态,意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各种急慢性并发症,需长期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二是要纠正误解和知识缺乏的现象,避免“人云亦云”,不要相信所谓的“神药”或偏方,及时就医,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有效的治疗手段及生活方式,这样糖尿病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