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老年性高血压的社区治疗

2016-06-13

 

        高血压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血压控制不良将会导致中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慢性肾衰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高血压治疗尤其是在老年患者目的并不是单纯着眼于症状治疗,关键核心是努力使得血压达标,获得有效的靶器官保护,从而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为此,高血压患者首先要避免高血压治疗的最为常见的三个误区,以科学的方式和正确的心态去看待高血压,要相信,高血压并不可怕。

    误区之一,运动就可完全控制血压。现代高血压病的治疗需要首先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包括运动、限盐、控制体重及戒烟酒等。研究证实,运动可有助于轻度降低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鼓励适当地运动,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不管自身血压水平有多高都拒绝药物治疗。

    误区之二,药物治疗开始的时间能拖就拖。现代医学已明确证实,高血压病相关损害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和血压升高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而一些患者以一旦服用降压药物就不能停药为借口,迟迟不愿意及早开始降压治疗是非常错误的,切忌不要等了出并发症时再开始治疗。

    误区之三,无论降压药物是否适合自己,哪个便宜吃哪个。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尤其是我国在上世纪研制的许多复方高血压治疗药物,它们大多成分复杂,许多成分直接可作用于大脑中枢,这些成分长期治疗的副作用较大,其本身在现今高血压治疗领域已逐渐被淘汰,但因为价格低廉而备受老百姓偏好,但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让患者获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因此,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首选目前推荐的现代高血压治疗药物。

    误区之四,高血压只要吃药就可,不管血压是否达标。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达标率非常低。血压降到什么程度对自己合适?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努力把血压控制为<140/90mmHg,65岁以上老人可放宽至<150/90mmHg,但对于那些长期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冠心病、终末期肾病仍应控制在140/90mmHg以内。80岁以上患者也应继续或开始单一药物或联合用药降压治疗,控制在150/90mmHg以内,但必须以患者自己能够耐受为原则,尤其低压<60mmHg的患者。

    高血压患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呢?现代降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这些药物因为其疗效、安全性都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时可根据以下所介绍的药物特点和自己的病情合理选药,科学治疗。1)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平,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高压高以及合并有稳定型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时只可选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常见不良反应有面红、心跳增快、下肢浮肿及牙龈增生等。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如**普利,适用于心衰、心肌梗塞后心衰,房颤预防,糖尿病肾病及蛋白尿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有干咳,严重肾功能不全、怀孕妇女、严重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3)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沙坦,适用范围基本同普利类,副作用较普利类少见,主要用于普利类不能耐受的患者。4)利尿剂:适用于老年及高龄、单纯高压或伴心衰以及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多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来控制血压。不良反应有低血钾、低钠、糖代谢异常。5)β受阻滞剂。适用于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早搏、冠心病、心衰以及年轻等交感活性增高的患者。而哮喘、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禁用,慢阻肺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慎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降压药物根据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类。同种药长效类在控制血压波动、预防漏服以及更容易让血压达标方面要显著优于短中效类。

     高血压治疗选药及联合治疗的方案:

1)无合并症的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为<160/100mmHg 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首选地平类,其次也可考虑普利类或沙坦类等长效作用的单一药物治疗,2~4周后血压未能达标,可咨询心脏专科医生是否尝试换用同类药物里其它药物,如~4周后血压控制仍不理想便开始联合用药,如选择地平类+普利类或沙坦类;地平类+利尿剂或 β受阻滞剂;普利类/沙坦类+利尿剂。>160/100mmHg的重度高血压患者直接选择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之一,若血压不能达标请咨询专科医师调整联合用药方案。

2)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首选地平类联合β受阻滞剂;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先普利类或沙坦类,可联合应用β受阻滞剂以及利尿剂;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普利类/沙坦类,可联合应用地平类或小剂量双克;合并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地平类,可联合袢利尿剂;合并脑血管病,可选利尿剂联合普利类或地平类;合并左心室肥大,普利类/沙坦类为首选,可联合地平类或小剂量双克。

3)个体化治疗:联合降压是大多数高血压控制血压的治疗措施,但如何联合需要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化治疗,可及时咨询专科医师,并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