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简介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医学临床。是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物质进行激励,发生磁共振,用感应线圈采集共振信号,经计算机按一定数学方法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比CT优越,能提供活体及细胞新陈代谢方面的信息。并且MRI无电离辐射,迄今为止,尚未发现MRI对人体危害的报道。MRI设备作任意方向解剖层面及体层分子水平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特性的检查,对某些疾病(如肿瘤)可作早期或超早期诊断,是一种很有前途和潜力的高技术设备,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肢体关节和盆腔等效果最好,在医学上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检查中,其 检查适应症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位置固定,不受呼吸运动、胃肠蠕动的影响,故MRI以中枢神经系统效果最佳。MRI的多方位、多参数、多轴倾斜切层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极其优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除颅骨骨折及颅内急性出血不及CT外,在脑部肿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变、脑白质病变、脑发育畸形、脑退行性病变、脑室及珠网膜下腔病变、脑挫伤、颅内亚急性血肿以及脊髓的肿瘤、感染、血管性病变及外伤的诊断中,均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由于MRI具有不产生骨伪影的优点,对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2、眼、鼻、口腔、喉部病变:包括先天性病变,占位性病变,炎症,外伤和颞颌关节病变等。
3、脊柱病变:包括颈、胸、腰段椎管内占位病变,脊髓炎症、变性、空洞和外伤性病变,椎间盘,韧带和椎旁软组织病变等。
4、肺及纵隔病变:能清晰反映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包括心包、心肌病变,心腔内占位性病变及大血管异常等。由于纵隔内血管的流空效应及纵隔内脂肪的高信号特点,形成了纵隔MR图像的优良对比。MRI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特别的价值。但对于肺内钙化及小病灶的检出不如CT。
5、上腹部及后腹膜病变:包括肝、脾、胰腺、肾、肾上腺等脏器的良、恶性占位病变,脓肿、血肿、外伤及先天性异常病变等。 多参数技术在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不需用造影剂即可通过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直接鉴别肝脏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肝癌及转移癌,对脂肪肝的诊断不如CT敏感,MRCP(胆管水成像)对胆囊及胆道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肾与其周围脂肪囊在MR图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肾实质与肾盂内尿液形成良好对比。MRI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可直接显示尿液造影图像(MRU),对输尿管狭窄、梗阻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胰腺周围脂肪衬托,MRI可显示出胰腺及胰腺导管,MRCP对胰腺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在对胰腺病变的诊断中,CT与MRI两者具有互补性。
6、盆腔内病变:包括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直肠良、恶性占位病变,特别是前列腺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等。MRI多方位、大视野成像可清晰地显示盆腔的解剖结构。尤其对女性盆腔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盆腔内血管及淋巴结的鉴别较容易,是盆腔肿瘤、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转移癌等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7、骨关节病变:包括良、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滑囊积液,慢性损伤,无菌性坏死等,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有较大价值。对四肢骨骨髓炎、四肢软组织内肿瘤及血管畸形有良好的显示效果。MRI可清晰显示软骨、关节囊、关节液及关节韧带,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积液等病变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价值。在关节软骨的变性与坏死诊断中,早于其他影像学方法。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半月板损伤。
8、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9、血管性病变: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主动脉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全身血管动、静瘤,血管狭窄、闭塞、先天变异等。
总之, MRI设备作任意方向解剖层面及体层分子水平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特性的检查,对某些疾病(如肿瘤)可作早期或超早期诊断,是一种很有前途和潜力的高技术设备,正确使用MRI技术,准确掌握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能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