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慢话冬病夏治?三伏贴

2016-06-08

  

冬病夏治就是冬天易生的病在夏天来治。它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方法。主要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治病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或针灸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所谓“宿疾”大多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一些病症,主要和患者的正气不足、阳虚体寒有关。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防重于治的理念。

而三伏贴就是我们在每年气温最高的三伏天,用中药制成的丸饼状药物敷贴到人体的一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古代称之为“天灸”、“自灸”、“冷灸”。

适应人群及病症:

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的调理,以及诸多慢性疾病属阳虚体寒者。

呼吸系统: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气肿、过敏性鼻炎。

消化系统:慢性寒性胃病、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各种关节病、颈肩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以及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小儿疾病:消化不良(厌食)、遗尿、咳嗽哮喘、泄泻等。

各种阳虚体质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均可使用。

禁忌症:

1、对贴敷药物过敏者;

2、支扩、肺结核咳血者、局部皮肤创伤、溃疡、感染者;

3、孕妇、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血液病、发热、疤痕体质者。

具体方法:

在三伏天的头、中、末各选一天,即总共贴三次。每次间隔7至10天,每次贴6至8个穴位,时间2至8小时后去除。体质好的成人时间可长一点,小儿或体虚体弱的可短一点。皮肤敏感的、发痒厉害的时间短点。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8号至8月16号。最好连贴三年。

需要说明的是,贴后有麻木、温、热、痒、针刺感、疼痛、潮红、微红肿、小水泡、色素沉着等,均属正常现象,如瘙痒难忍可及时取下、清水冲洗、不抓不搓、保持干燥。要减少活动、避免出汗、避免电风扇、空调直吹、避免食用寒凉、过寒食物以及烟酒、海鲜、辛辣、牛羊肉等。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