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贲门失弛缓症的严重影响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那么贲门失弛缓症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影响呢?
1.肺部并发症
肺部并发症多见于重症患者。1926年,Thomas报告首例吸入性肺炎,当时他在尸检1例食管扩张患者时,发现右肺炎症是因食管内容物误吸到肺内造成的。约10%的贲门失弛症患者因误吸而导致肺部并发症,误吸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可引起肺炎、肺脓肿等肺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故应嘱患者睡眠时尽量垫高头部,避免平卧。除误吸的原因外,先天性贲门失弛症合并食管支气管瘘者,也可有反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一经病史、症状及胸部 X线确诊,应立即抗炎、体位引流,但减少食管潴留才是治疗的关键。
2.食管下段癌
不足5%的贲门失弛症患者可并发食管癌,目前认为与食物潴留的慢性刺激有关。其特点:①患者的病史较长,吞咽困难的症状可达10余年,多因症状加重而发现;②肿瘤多位于食管中段或下段,也有位于上段者。病理诊断均为鳞癌。如果病史小于1年,病理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应首先考虑为贲门癌被误诊为贲门失弛症;③因食管癌到较晚期其症状才引起患者及医师的重视,故肿瘤发现时已广泛浸润,多不能根治性切除;④因食管条件较差,术后并发症多。贲门失弛症病人应尽早选择有效的治疗,积极防治食管炎症,定期复查,症状进展快、呕血、减重明显及钡餐造影发现食管粘膜紊乱等,均应及时行内腔镜检查。明确诊断后,应行CT或MRI检查,明确肿物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特别是主动脉及支气管等,以评估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要充分行术前食管准备,早期手术。手术前、后应较其他病人更要注重全身营养支持。
3.膈上憩室
Poppe在1949年首次报告3例憩室伴重度食管扩张。贲门失弛症并发膈上憩室或假性憩室者较少见,并发膈上憩室的比例为0%~5%。其特点如下:①病史较长,多未予及时、有效的治疗;②为膨出型憩室,右后壁多见,憩室常较大。患者常有胸骨后灼痛等症状;③文献中述并发憩室的病例,食管体部多呈巨食管,而作者的病例显示有另一型测压表现,食管仅轻中度扩张,且蠕动波频繁,部分患者可能是假性憩室。食管测压显示:在吞咽时,食管体部蠕动压与其他病人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蠕动波呈由上至下的规律蠕动。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病人,而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明显低于其他病人。提示:食管体部长期高压,是产生食管下段憩室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以Heller术加憩室切除及膈肌瓣修补术最为有效,术后多恢复顺利,症状缓解也较彻底。
4.其他并发症
婴幼儿患者可因营养受限,导致发育障碍及佝偻病等。病史较长者,因食物潴留,刺激食管,故常见食管粘膜的慢性炎症及溃疡。长期、慢性的食管炎、食管溃疡,偶可穿破主动脉。另有因呕吐及食管重度扩张而引起食管破裂的报告。因食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与气管等脏器的形成有关,先天性贲门失弛症常合并食管、支气管的其他畸形,如:作者曾报告1例青年男性,出生后即有溢奶、进食呛咳等症状,成人后诊为先天性贲门失弛症合并食管中段-左主支气管瘘,瘘管内径约0.2cm。文献另有个例先天性贲门失弛症并发食管-食管瘘及食管-心包瘘的个例报告。
对轻度病人应解释病情,安定情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并服用镇静解痉药物,如钙抗拮剂硝苯地平等,部分病人症状可缓解。为防止睡眠时食物溢流入呼吸道,可用高枕或垫高床头。对中、重度及传统内镜下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行手术治疗。贲门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可经胸或经腹手术,也可在胸腔镜或者腹腔镜下完成。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反流性食管炎,因而有不少人主张附加抗反流手术,如胃底包绕食管末端360度(Nissen手术)、270度(Belsey手术)、180度(Hill手术)或将胃底缝合在食管腹段和前壁(Dor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新的医疗技术及设备不断涌现,内镜下治疗贲门失迟缓症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多新进展。传统内镜治疗手段主要可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以及内镜下微波切开及硬化剂注射治疗等。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