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过敏病人为何越来越多

2016-06-07

 

1.过敏性疾病多有遗传性

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结膜炎、哮喘、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昆虫过敏、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表现为特异体质人群对正常人可耐受的外界物质(如花粉、宠物毛屑)产生的超敏反应。过敏性疾病常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眼痒、流泪,干咳、喘息、胸闷,以及皮肤风团、水肿及其他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哮喘急性发作、过敏性休克、喉水肿等可危及生命的病变。过敏反应呈发作性,一接触过敏原就发病,再次接触再次发病,值得一提的是过敏性疾病多有遗传因素。

2.8种食物最易引起过敏

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通常为带有糖基的蛋白质。常见的过敏原有食入性过敏原,如鱼、虾、蟹、奶、蛋、花生及某些药物等;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霉菌、羽毛、皮屑、花粉;注入性过敏原,如昆虫叮咬毒液及某些药物;接触性过敏原,如羊毛、染料、化妆品、乳胶制品等。其中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儿童为8%,成人为1%-2%。93%的食物变态反应是由8种食物引起,依次为鸡蛋、花生、牛奶、大豆、坚果、鱼类、甲壳类食物和小麦。儿童对牛奶、大豆、鸡蛋、小麦的过敏反应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对花生、鱼、坚果和甲壳类食物等的过敏反应一般是终身的。

3.现代生活方式让过敏患者增多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与过敏原反复接触的结果。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加,不能完全用遗传因素解释,环境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卫生假说”,即工业化进程加速、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的改变使得人们在生命早期接触感染性因素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得免疫机制向更容易出现过敏的方向偏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越来越多,宠物饲养增多,新药层出不穷,药物应用增加,化妆品染发剂使用更加频繁等,都增加了人群与过敏原接触的机会。这是食物过敏、宠物过敏、药物过敏、染发剂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近年来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

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人在生命早期对细菌产物(如内毒素)等的接触有助于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而大气污染则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增加有关。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是减少过敏性疾病比较可靠的预防方法。

4.治过敏切勿头痛医头

过敏性疾病是全身疾病,因此诊治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敏症患者可以出现多个器官受累表现,以过敏性鼻结膜炎为例,由于花粉过敏,患者可出现鼻痒、喷嚏等鼻炎症状,眼痒、流泪等结膜炎症状及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患者可能因此就诊于耳鼻喉科、眼科或呼吸科,甚至因为有皮疹出现就诊于皮肤科。

5.别自我诊断过敏症

有些老年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就认为自己是对食物过敏,从而忌食多种食物或“发物”。长此以往,会造成营养的失衡及生活质量的下降。其实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过敏反应并不相关。

另有些患者每年秋季花粉季节出现喘息,但以支气管哮喘治疗数年,症状逐年加重,成了急诊室的常客。患者,甚至包括一些接诊医师都没有想到患者是典型的秋季花粉过敏,避免过敏原接触就可以起到神奇的治疗效果,过敏原无法避免时还可以进行脱敏治疗,以延缓过敏性疾病的进程。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