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016-06-03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某些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能对其中一些确定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对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至今尚未获共识。

1、年龄

脑卒中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55~75岁年龄组中,发病率增高更为明显,几乎呈对数直线上升。年龄增长是脑卒中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则不显著。

2、脑血管病家族史

目前大多认为脑血管病属多基因遗传,其遗传度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有的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父母死于脑卒中者比对照组高4倍。

3、高血压

这是最重要的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不论何种卒中类型,血压与卒中的发生均呈正相关关系。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均可增加发生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危险性。MacMahon(1990年)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指出,当舒张压在9.33~14.7KPa(70~110mmHg)之间时,舒张压每增加7.5mmHg,脑卒中的发病率就增加一倍。根据Framingham的研究,单纯收缩压性高血压(指收缩压超过21.3kPa,而舒张压低于12.7kPa者),也可使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比血压正常者的脑梗死发病率增高2倍。国内资料显示,脑卒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占42.4%~60%,发病后体检时血压增高者占63.9%~70%.其中患高血压又未经治疗者,比接受过治疗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更高。因此早期治疗高血压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近年来我国在六个脑血管病高发地区进行了前瞻性高血压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可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下降。

4、高血脂症

已经确认,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关,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与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众说不一。国外进行多危险因素干预实验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特别当胆固醇超过4.14mmol/L时。有许多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水平低时,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但我国1989年报告在9000人中,经过8~13年前瞻性研究,未能证实血清胆固醇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有关。近来有研究者认为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认为脂蛋白(a)[lipid protein-a,Lp(a)]是缺血性卒中、特别是青年脑卒中的一个独立的遗传危险因素。Couderc与Pedro-Botet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者的对照研究发现,发生缺血性卒中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明显相关。其中E2及E3基因可能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ApoE E2/E3及E3/E4表型与脑血管病有关,而E3/E3表型可防止早期脑血管病。Greenberg等研究认为ApoE E3/E4是淀粉样脑血管病(CAA)及CAA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5、心脏病

心脏病是公认的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已证实心脏病可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包括冠心病、风心病、二尖瓣脱垂、心脏粘液瘤等各种心脏

6、眼底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及重要的危险因素。眼底动脉硬化可基本反映脑动脉硬化状况。国内外调查资料均表明,伴有眼底动脉硬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硬化程度越高危险程度愈大,合并高血压者差别更为明显。

7、糖尿病

西方作者多认为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者的同龄人高约1倍。但此尚有争议,因脑卒中后的生化指标难以估价,同时也无事实证明控制糖尿病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另外,也无资料显示脑卒中地区分布差异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地区分布差异一致。目前有倾向认为,糖尿病对脑血管病的致病影响虽不如其对周围血管明显,但其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是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冠心病等危险因素,与之并存。尽管糖尿病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争议,但它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却毋庸置疑。

8、血液学因素

血液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无疑是促发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病可为脑卒中的直接病因,如红细胞增多症促发脑梗死,白血病并发脑出血等在临床均属常见。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也是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栓前状态是指凝血因子的浓度增高或凝血抑制物浓度降低产生的血液易凝状态。这种病理改变不仅表现为凝血功能亢进,而且与血管内皮变化、血小板和白细胞功能亢进等复杂因素有关。此外,红细胞压积增高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血浆黏度、血液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血液黏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等,亦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9、无症状性颈动脉杂音

据调查统计,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约有5%的无症状颈动脉血管杂音,随访研究表明有杂音组和无杂音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4%和3.6%。因此,在中老年中,无症状颈动脉杂音应被看作是一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0、吸烟

吸烟对人体动脉危害较大,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引起氧缺乏,进而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吸烟量的增加,可使动脉硬化和高血压进一步恶化。国内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并可加速脑动脉硬化,使脑血管舒缩功能降低,是脑卒中的一种轻度危险因素。

11、饮酒

急性酗酒或慢性酒精中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外资料表明,大量饮酒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但不影响缺血性卒中。而我国两次配对调查结果不一致。少量饮酒并不构成脑卒中的危险,有人研究认为少量饮酒可能预防缺血性卒中。

12、饮食因素

主要指摄盐量,肉类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使用量。摄盐量高可引起高血压早已证实,国内调查提示摄盐量、食肉量偏多者,对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意义。但饮食调查受众多因素干扰,很难精确,且各民族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差别极大,所得资料矛盾颇多,需进一步研究。近来有人提出单纯高钠饮食并不一定导致高血压,只有在钙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才有增加高血压的危险性。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高钠低钙、高肉类、高动物油的摄入是促进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因素,因此对脑卒中也是不利因素。

13、超重

超重与脑卒中的关系尚未肯定,多数研究认为无关。但肥胖与高血压有关,与高血糖可能有关。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由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故可认为超重是脑卒中的间接危险因素。

14、口服避孕药

虽然有很多报告认为口服避孕药显著增高育龄妇女脑卒中的发病率,但还不明确,因而是脑卒中的可能危险因素。

此外,有人将短暂脑缺血发作视为脑卒中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但大多认为这种发作已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或临床期。不论如何,一旦发现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应特别重视并予以恰当处理,无疑对预防严重脑卒中至关重要。

脑血管病是多危险因素疾病,多危险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究竟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独立因素,哪些是伴随或依赖因素以及多种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综合判定某一调查对象有无脑卒中“危险”的定量依据,按单一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眼底动脉硬化相对危险度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遗传、糖尿病、吸烟、酗酒、高钠盐低钙饮食、高脂血症、红细胞压积高、高纤维蛋白原和高血小板聚集度与脑卒中也有相关作用。但更应重视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其危险性会更大。有人调查表明,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及心电图左心室肥厚的人群中,至少有1/3患脑卒中。有人认为同时有高血压、异常肥胖、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及父母中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者,可明确预告脑卒中的危险性。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