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毒品原本是比较特殊的药物,科学家研究开发它们的本意是要用来解除人类的痛苦,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它们一旦被超越医疗目的而滥用时,便成了毒品。我国的法律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国际上通常将毒品分为四大类:鸦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苯丙胺类。而就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来看,大致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三类。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代表物质有海洛因、吗啡、度冷丁、可待因、美沙酮、三唑仑、氟硝西泮等。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代表物质有可卡因、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摇头丸)等。致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代表物质有色胺类、麦色酰二乙胺、苯脘胺类(麦司卡林)、氯胺酮(K粉)等。
在科技、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毒品愈来愈成为当今世界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生存的“癌症”。有资料表明,吸毒者的平均寿命较一般人短10~15年,死亡率较一般人高15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吸毒过量死亡。吸毒者尤其是静脉注射者,使用毒品时容易发生过量中毒,黑市上出售的海洛因因掺假等原因纯度不一。吸毒者根本无法判断其含量,偶尔买到高纯度的毒品极易过量,且吸毒者为最大极限地追求快感,常常冒险使用超大剂量,更有甚者为增强快感,多种毒品混用,更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而死亡。
二是吸毒者的自杀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毒品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致幻剂或兴奋剂类精神药物,吸食者多有感知觉障碍和情绪的改变。易产生幻觉或错觉,空间定向障碍,人格解体,情绪突变,体感异常,同时获得欣快、愉悦的体验。往往在毫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极端的自残、自杀乃至杀人行为。冰毒就有“自杀驱动器”之称。
三是吸毒者易死于各种吸毒导致的并发症。毒品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损伤,形成难以逆转的病变而引起死亡。笔者曾对相关检验数据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吸毒者易发生各种感染。另有调查表明,吸毒人群中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性病、艾滋病的发生率更是高发,我国的艾滋病患者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吸毒而感染的。此外,还有一些吸毒者会因对毒品或毒品中的添加成分发生过敏而休克、死亡。
四是吸毒者常死于各种意外事件。毒品可影响吸毒者的精神活动,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和操作能力下降,如毒驾而致的车祸。吸毒这一恶习花费巨大,常常使吸毒者倾家荡产。吸毒者为获取毒品常冒险参与违法活动,死于非命的机率也显著提高。
毒品具有成瘾性,包括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一般认为,毒品成瘾性主要取决于精神依赖性而非身体依赖性。由于调节、形成和控制人们的认知、情绪以及社会行为的一些脑部机制遭到滥用毒品的长期损害,导致了行为障碍,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介导产生欲望和奖赏行为的部位,毒品对这一系统的反复刺激会使脑的部分功能发生变化,从而使吸毒者对毒品产生无法控制的强烈需求,因而会有滥用毒品的行为。
毒品是社会的毒瘤,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