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慢性乙型肝炎
中国是一个慢性乙型肝炎大国,在中国成年人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达9-10%,其中约有1/4-1/3的人会出现肝功能异常等肝炎活动的表现。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及体液传播。国人中慢乙肝主要源于母婴垂直传播,故有家族聚集现象。在目前医学界对慢乙肝尚无有效的根治办法的情况下,要想降低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率及慢乙肝患者人数,最有效的办法为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治疗,即对有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所生婴儿,在出生后立即(一般为12小时内)规范注射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妊娠后期,对高病毒载量或已发病的孕妇,若患者及家属同意可口服某些核苷类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则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据报道阻断率可达97%以上,故对新生儿重在预防。对于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人员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
一般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1 乙肝病毒携带,但HBV-DNA检查为阴性即乙肝病毒无明显复制,肝功能正常则无需治疗,定期(每3-6月)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HBV-DNA、肝脏B超。若肝功能有明显异常或肝纤维化有进展而找不到其它病因可以解释,则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实验性抗病毒治疗;
2 乙肝病毒携带,HBV-DNA检查为阳性即乙肝病毒明显复制,若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肝纤维化无明显进展者则一般无需治疗,定期(每3月)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HBV-DNA、肝脏B超。若B超示肝纤维化有进展或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示肝脏有明显炎症活动则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3 乙肝病毒携带,HBV-DNA检查为阳性即乙肝病毒明显复制,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则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 对于轻中度肝功能异常或早期肝硬化患者,年龄相对较轻(一般小于45岁)则首先考虑选择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若有干扰素治疗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副作用者则可改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2 若肝功能损伤严重,中晚期肝硬化及年龄偏大者(一般大于45岁),则选择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3 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需抗病毒治疗则优先考虑核苷类似物;
4 孕妇如需抗病毒治疗则优先考虑核苷类似物中的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
5 母婴传播、肥胖及高病毒载量患者则干扰素治疗效果会下降,必要时可选择或联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
6 干扰素治疗若有效则疗程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必要时可延长。核苷类似物治疗无确定疗程,若有效一般至少2-3年,能长则长,核苷类似物治疗还需注意病毒变异即耐药风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停药后均有乙肝复发的风险,故停药后一般每三月复查肝功能和HBV-DNA,必要时检查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若HBV-DNA复阳即病毒又出现复制则需考虑再次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般情况下虽然不能彻底根治,但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均能得到有效控制,肝纤维化的进程明显减缓,肝癌的发生率大大下降。建议慢乙肝患者选择一位有经验的负责任的专科医生作为自己的终生医学顾问,你将受益匪浅!

当前位置: